——以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促进儿童青少年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现状值得警惕
目前,在“应试教育”价值观驱动下,中小学生普遍存在课业负担沉重、身心疲惫、学习效率低等现象,近视率、肥胖率不断攀升,体质健康状况欠佳,情绪波动日益严重。其原因在于,青少年学习压力大,身心失衡,起居无常,饮食不节,根源为阴阳失衡。
二、积极借鉴国内外改善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有益经验
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从食育、冥想、运动、微笑、瑜伽等角度开展教育探索,以减轻中小学生沉重的身心负担,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日本和韩国把食育与德、智、体并列,成为一项基本教育。日本在年制定并实施了《食育基本法》。该法的序言指出:“现在应重新把食育作为生存的根本,看成智育、德育及体育的基础。”为保障《食育基本法》的顺利实施,日本制定了“食育推进基本计划”,提出了9个到年必须达到的食育目标。
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李里特认为,“食育应当是全民的教育,但有效的食育应该从儿童,甚至婴幼儿开始。”医院主任医师、金陵名医馆终身专家谢英彪教授呼吁,“食育应该进入中小学课堂,成为和德、智、体、美、劳并列的一类教育。”浙江省绍兴市教育局开始在中小学进行食育实验。
三、在幼儿园、中小学开展中医养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借鉴我国传统中医养生智慧,运用中医养生理论,以人为本,科学养生,借助改善儿童青少年日常饮食、起居、运动、情志和学习方式的复合处方,帮助学生形成一种低碳、绿色、积极、健康、高效的生活及学习方式,促进身心健康改善、德性进步和智力高效发展,推动中医养生智慧在我国中小学的逐步普及,使中国传统中医养生文化发扬光大,造福于亿万中小学生,提升民族身心健康水平。
四、儿童青少年中医养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科学发展观及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开展中医养生文化教育的实践指针。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注重“自然、经济、社会”复杂关系的整体协调,围绕如下两条主线: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有效协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下去。
《黄帝内经》为儿童青少年学习中医养生文化、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了理论基础。该理论的核心思想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生于本,本于阴阳”。“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不治已病治未病”。
从中医养生文化教育视角切入,对儿童青少年饮食、起居、情志、运动、学习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实践干预,具有前瞻性价值。积极借助中医经典理论巨著《黄帝内经》的中医养生思想,从“天人合一”、“时令养生”、“阴阳平衡”、“释放潜能”等视角,开展了中医养生教育实验探索。
五、儿童青少年中医养生文化教育的核心观点
和谐是养生的根本,养生要把握三个原则:人与自然和谐,人的心态和谐,人的身体和谐。符合自然的饮食睡眠是最好的养生。要借天力还以人力,调理人体机制,变失衡为平衡,促进人体在平衡的机制下,发挥内部潜能的积极作用,增进心态和谐与身体健康。青少年是发育中的个体,借儿童生机勃勃的力量,扶植正气,以东风压倒西风之势,做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靠人体免疫系统巨大的修复能力,使人体恢复正常。中医养生智慧将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和认知能力的有效提高。
通过改善儿童青少年日常饮食、起居、运动、情志和学习等方式,使儿童青少年实现天人和谐、身体和谐、心态和谐,借天力还以人力,可以有效调动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智力和德性等方面的潜能,促进全面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时令养生,促进阴阳平衡,实现天人合一;把握药食同源道理,进行合理膳食,达到均衡营养。为此,需同时改善教师、家长、学生的生活及健康观念,形成学生、教师和家长彼此相和谐的低碳、绿色、健康、积极、高效生活方式。
六、儿童青少年中医养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根据中医养生理论关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念,提出一年内四个节气中儿童青少年日常饮食、起居、运动、情志和学习等不同的指导处方。在每个季节里,根据月份节气变更与气候特点,对复合处方进行微调。一年之内,提出4种不同的季节性复合处方,12种节气性复合处方。
根据季节的变化及时调整复合处方,当节气、气候变动比较剧烈的时候,随时提出指导建议。
处方
养生原则
养生指导
养生建议
起居
每日保证9小时睡眠
睡子、午觉
春、夏季:
早5:30-6:00起床
晚21:00-21:30睡觉
秋、冬季:
早6:00-6:30起床
晚21:00-21:30睡觉
午睡:12:30-13:00
睡前不运动,不过度兴奋,不进行游戏、不唱歌、不说话
运动
①春、夏季多户外运动,运动后可出汗;
秋、冬季多室内运动,运动后不宜出汗;
②上午宜动
下午宜静
③晚上不锻炼,
春、夏季:
早起户外晨练30分钟
春主动,上午多晒太阳、多户外活动,体育锻炼可逐步增加运动强度
秋、冬季:
冬季不宜晨练,
全天均不宜剧烈运动(不宜出大汗)
春、夏季:
可以开展多项体育锻炼,建议多做伸展筋脉的运动,可安排春游活动
下午不做剧烈运动。
秋、冬季:
建议进行慢跑等舒缓性运动,可学习太极拳、静坐调息法
膳食
①宜吃阴性、平性、凉性食物
②不宜吃阳性、温热性、辛辣燥热性食物
③不宜过饱
④对于身体失衡的青少年,应根据节气的变化,利用食物寒热属性及温度调整失衡
可选食物种类:
主食:大米、全面粉、玉米、红小豆、绿豆、
副食:猪肉、牛肉、鸭肉、牡蛎、鸡蛋、鸭蛋、酸奶、豆腐、海带等
蔬菜:菠菜、豆芽、山药、土豆、西葫芦、白萝卜、冬瓜、藕、茄子、西红柿、芹菜、花生、黑芝麻、枸杞等
水果:草莓、香蕉、猕猴桃、苹果、梨等
少吃或不吃的食物:
①温热性食物:精白面、豆油、葵花油、羊肉、鸡肉、海虾、海参、带鱼、大枣等
②辛辣燥热食物:辣椒、烧烤、油炸食品、炒干果等
③午后可吃水果
④晚睡前不建议加餐,忌吃辛辣温热及油腻性食物
情志
①保持心情舒畅、心态平和,让青少年健康快乐的学习
②培养青少年尊敬家长、老师,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
春季:
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
多奖励少惩罚增强自信心
夏季:
不发脾气,多做好事,长生欢喜心
秋季:
常思己之过,注意改正不良习惯
冬季:
不张扬,不浮躁,宜静思、多冥想
春季:
每天表扬别人的优点,常做一些捐助贫困的事情;
夏季:
常做助人为乐的好事;心存善念和常怀感恩之心。
秋季:
不骄傲自满,虚心求教;
冬季:
遐想明年春天有哪些美好的愿望并记录下来,春天时选择一些进行实施。
学习
①积极培养青少年的学习情趣
②让青少年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③培养青少年注意力集中的学习状态
①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调动学生内在潜能,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率;
②教师在日常学科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中医养生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中医养生文化智慧的理解与认知;
③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可挖掘传统中医文化内涵,设计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锻炼方式,如太极等,并同时利用学校网站,开设网上课程,形成具有十八中特色的、动态和静态结合的中医养生文化校本课程。
④及时发现和奖励在中医养生文化教育、学习和实践中的先进教师典型和学生代表。
春季:
激发兴趣,调动积极向上、奋发努力的状态去解决学习中的难题;
夏季:
树立远大志向,精神饱满、
信心十足地向既定的学习
目标努力;
秋季:
保持平和心态,冷静思考学习及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查缺补漏,扬长补短;
冬季:
心存善念和美好想法,多读书、总结和思考,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
七、中医养生文化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
中医养生,是指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具有健身延年的价值,而且映射出中华民族文化品格与思维方式。以中医养生文化引导儿童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与学习方式,促进其身心健康、德行发展以及认知能力的有效提高,是体现人文关怀,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径。
(1)中医养生文化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文化认为,要天人合一,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符合自然法则和生命规律的生活方式,“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生就在日常的饮食起居中,饮食起居无处不养生。吃:宜清淡讲五性。喝:酒适量茶有别。睡:顺四时有节律。行:要适度适时。药食同源,所有可食之物均有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针对人的不同体质和不同病症吃相关的食物,可使人体增进或恢复健康。阴阳平衡则百病自愈,失衡则百病丛生。养生学从根本上来讲是预防学,要把病消灭在萌芽状态才是上策。“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治未乱不治已乱。”中医养生文化认为,现代常见病的根源在于违反自然规律:睡眠起居不守四时,饮食不节,缺少松静,心神浮躁,失衡不调,积重难返。
儿童青少年的养生与成年人不同。成年是在成熟的情况下发病,儿童青少年则是在发育的情况下发病。成年人多是气虚致病,儿童青少年多是气盛致病。对成年人多用平衡之法;对儿童青少年多用“借天力顺势法”,就是借他们内在的生机勃勃的力量,靠人体免疫系统巨大的修复能力,扶植正气,以“东风压倒西风,”做到正气存内,扶正祛邪。这样的结果,不仅有利于提高增强儿童青少年的体质,而且一些现代疑难儿童青少年的常见病:如习惯性感冒、哮喘、多动症、佝偻病、弱视、孤独症、肾病综合症,甚至癌症,在儿童的生长发育中也会被克服。
(2)中医养生文化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品德端正、心理健康。
儿童青少年是一个人踏入社会生活的起始,处在生理、心理迅速变化发展的重要时期,适应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社交能力、道德法律意识等,都在这一时期形成和定型。在社会发展迅速、人际竞争激烈、信息丰富复杂、多元文化冲击的现代社会,如何让儿童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一直是各级政府和教育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