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紫癜性肾炎的治疗
作者:展文国
一、病因病机
小儿稚阴稚阳,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受外邪侵袭,风邪首当其冲。《内经》云“风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外感风邪,卫外不固,腠理失司,邪犯肺经,肺失宣发肃降,咳嗽胸闷。肺气不降,肾气难复,肾开合失司,小便不利浮肿。素体脾胃虚弱,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热相合,蕴于肌肤,与气血相搏,热伤脉络,血热妄行,溢于肌肤,则生紫癜。肾阳虚气不化水,阳虚水泛。阳损及阴,阴虚火旺,热迫血行,则加重出血。湿热下注移于小肠,则小便短赤,尿频尿急,尿血。湿邪粘腻,流注经络关节则关节疼痛。小儿形气未充,禀赋不足,若寒邪客于肠胃,则腹痛腹泻。饮食积滞,则腹胀纳差。脾胃损伤,气失统摄,则血溢脉外而出血。《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儿童紫癜性肾炎正气亏虚是其本,外感六淫,湿热火毒蕴结肌肤,热迫血行是其标,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临症权变,标本兼治。
二、辨证施治
笔者认为儿童紫癜性肾炎首先当辨明虚、实,分清标本。实证为外感风邪、热毒炽盛。虚证为气不统血、阴虚火旺、脾肾阳虚;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初以实证居多,病之后期虚实兼夹或虚证为主。
1、辨证施治
①风热蕴盛,热伤脉络型患儿下肢或躯干部位紫癜或出血点,颜色鲜红,皮疹瘙痒,心烦急躁,口干口渴,关节疼痛,发热,恶心,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则:清热解毒,疏风散邪。方用紫癜方(裴正学经验方)加减。金银花、连翘、土茯苓、白茅根、生地、地肤子、防风、萆薢、赤芍、丹参、紫草、蝉衣。
②气不统血型病程较久,常反复发作,皮疹色黯,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失眠多梦。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治则:健脾益气,养血止血。方药:归脾汤加减。常用药物:人参、白术、黄芪、当归、紫草、制乳没、白蒺藜、蝉蜕。
③阴虚火旺型紫癜色黯红,潮热盗汗,心烦口渴,五心烦热,或鼻衄,牙龈出血,或月经淋漓不断,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则: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方药:桊龙汤加减。常用药物:北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白茅根、怀牛膝、大蓟炭、丹皮炭、陈棕炭、薄荷炭。
④脾肾阳虚型浮肿少尿,形寒肢冷,面色白,神疲乏力,纳少便溏,关节疼痛,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细无力。治法:温阳利水,活血化瘀。方药:济生肾气汤。桂枝、附子、生地、山药、茯苓、泽泻、车前子、川牛膝、黄芪。腹泻加炒扁豆;腹痛,皮下紫癜色淡红,加吴萸、小茴香、葫芦巴;关节疼痛加木瓜、威灵仙。
2、注重微观辨证。
脾肾亏虚,气失摄纳,肾失封藏,尿蛋白等精微物质流失。宜健脾补肾,酌用芡实、金樱子、破故纸、党参、黄芪等;尿潜血乃下焦热邪伤及膀胱和肾,脉络受损所致,宜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常用白茅根、益母草、大小蓟、侧柏叶、女贞子、旱莲草、汉三七、丹皮等。
3、注意饮食调护。
对于小儿紫癜性肾炎饮食宜清淡为主,低脂肪饮食,限制异体蛋白质的摄入,可以减少过敏状态及氮质代谢产物在体内的堆积,保护肾脏,延缓病情进展。
4、顾护脾胃,治本清源。
小儿形气未充,稚阴稚阳,脾胃消化功能弱,长期服用寒凉药或滋阴药易伤脾胃阳气,造成胃脘胀满,纳差厌食,泄泻腹痛等证。故使用寒凉药中病即止,不可过服或长期服用。儿童饮食不节,食滞肠胃,湿热蕴结,热伤脉络,致肌肤发斑是发病之主因,宜消导化积,健脾祛湿,治本清源。
5、活血化瘀,标本兼治。
紫癜性肾炎肾小球毛细血管有明显的高粘滞血症,符合中医学“久病入络”的理论。瘀血阻络是本病之病理基础,贯穿治疗之始终,在辨证施治中各型均施以活血化瘀药不仅可提高疗效,而且可减轻血液的粘稠度,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肾功能,以及清除免疫复合物沉积。久病必有瘀,瘀血与湿热相合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瘀血不去,则肾气难复,”“湿热不除,则蛋白难消。”故清热化瘀可增强疗效。故常可加用汉三七、水蛭、丹参、金银花、连翘等。
三、典型病例
案一王某,男,6岁,因双下肢紫癜就诊。一周前感冒后头疼、发烧、扁桃体Ⅱ度肿大,经治疗好转。随后双下肢紫癜融合成片。自觉瘙痒,口渴,咽痛,乏力。舌质红,苔黄腻,脉浮。尿常规:PRO(++),BLD(+++),尿离心显微镜检查:镜下红细胞每高倍视12个,尿红色混浊。血常规:WBC12.5×/L,N80%,L20%,Hbg/L,PLT×/L。西医诊断:紫癜性肾炎。中医辩证:热毒炽盛,复感风邪,营血被扰。治则: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方用紫癜方加减。药物组成:金银花15g,连翘15g,土茯苓15g,白茅根30g,白蒺藜15g,生地10g,地肤子10g,防风10g,萆薢10g,赤芍10g,丹参15g,蝉衣6g,紫草15g。水煎服,1剂/d,7剂。二诊,服药后,发烧及扁桃体肿大好转,下肢出血点减轻颜色变淡,舌红苔黄稍腻,脉数,邪热势减,原方加苏梗15g、益母草15g行气化湿,14剂,1剂/d。三诊,服药后紫癜消失,精神渐好,胃脘胀,食纳稍差,查尿常规:尿色正常,PRO(+),BLD(-),镜下未见红细胞。加枳壳10g、陈皮6g健脾行气消食,连续加减服用三月,病情痊愈,尿常规正常,未见复发。
案二李某,女,10岁,因反复发生双下肢紫癜三月加重一周求诊。服用西替利嗪及防风通圣丸病情好转,但每因进食辛辣及刺激性食物而诱发。本次犯病前一周因进食火锅后患儿紫癜加重,皮肤搔痒,腹胀纳差,胃脘疼痛,疲乏无力,大便稀溏,下肢关节疼痛。尿常规:PRO(++),BLD(++),尿离心显微镜检查:镜下红细胞每高倍视野8个,尿红色混浊。舌质红,苔薄白,脉滑数。诊断:儿童紫癜性肾炎。中医辨证:脾虚食滞,湿热蕴遏肠胃,热伤脉络。治则:健脾益气,清热散瘀。方用归脾汤加平胃散加减。药物组成:苍术6g,厚朴6g,陈皮6g,甘草6g,神曲10g,党参15g,黄芪15g,炒白术10g,木香6g,土茯苓10g,连翘15g,白蒺藜15g。水煎服,1剂/d,7剂。二诊,服药后腹胀纳差好转,下肢紫癜减轻,疹斑红黯,关节疼痛,皮肤痒,证属脾虚血瘀,上方加丹参10g,桑枝10g化瘀通络。加减服用一月余,病情好转,查尿常规正常,镜下血尿消失。
四、体会
儿童紫癜性肾炎是继发于过敏性紫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以皮下紫癜或出血点,浮肿,蛋白尿、血尿,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以3-7岁男性居多,成人亦不少见。其机理是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弥漫性系膜和内皮细胞增生。
紫癜性肾炎属中医之“紫癜”、“肌衄”“水肿”“葡萄疫”等症范畴。《外科正宗》记载:“葡萄疫,其患多生小儿,感受四时不正之邪,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点,色若葡萄,发在遍体。”急性多责之于血热毒盛,蕴于肌肤,迫血妄行,血不循经,溢于脉络,复感风邪,骤然而发,发无定处。慢性为肺、脾、肾等脏腑气血亏损所致。肺气亏虚,不能布精于四末,肾气亏虚,气不化水,脾虚气失统摄,血不归经,外溢而致紫癜。前者以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祛风止痒为基本治法。后者以补气健脾,补肾温阳,利水消肿为主要治则。
紫癜方中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白蒺藜、白鲜皮、地肤子、蝉衣、防风祛外风而止痒。“治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故用生地、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滋阴,丹参、丹皮化瘀止血。萆薢分清化浊,利湿解毒。紫草凉血透疹散瘀。益母草、白茅根利尿解毒消肿,芳香化浊,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散瘀祛风止痒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紫草有抗过敏和止血作用;蝉衣抗过敏止痒作用;赤芍、丹皮、生地、仙鹤草可以抑制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亢进、渗出和水肿,并有抗炎作用;丹皮、丹参还可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作用,降低血粘度,减轻肾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改善肾脏血液循环,且能够抑制变态反应,有抗炎、抗过敏、增强免疫、镇痛作用。白茅根、益母草清热凉血,活血利尿,可增加肾血流量,缓解肾小球缺血,减轻肾脏负荷。桊龙汤方中北沙参、麦冬、玉竹、石斛为叶天士创立养胃汤,滋阴益气,养胃生津。牛膝引血下行,白茅根清热止血,大蓟炭、丹皮炭、陈棕炭、薄荷炭炒黑止血,用于阴虚火旺之鼻衄、肌衄、齿龈出血。临床需灵活辨证,不拘一方一药,对症施治。
作者简介:
展文国,男,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肾脏病诊治,师承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裴正学教授。
编审:彭家大小姐责任编辑:陈柏材编辑:小杂子
北京治疗白癜风效果最好的医院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