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是上肢最常见的骨折部位。大多数桡骨远端骨折都是两类人群中的孤立性骨折:在运动中发生高动能跌倒的年轻人,和发生低动能跌倒的骨质疏松老年人。
损伤机制
最常见的桡骨远端骨折机制是跌倒时伸手撑地(FallingOnanOut-StretchedHand,有时简写为FOOSH)。很小的力量即可造成骨质疏松的桡骨出现远端骨折,且发生于站立高度或更低位置的跌倒即引起损伤。
朋友的母亲就是这样,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手撑地上。赶紧给我信息,这是很明智的做法。
朋友接到她妈妈之后就给看到只是手有点肿,她自己判断可能没有骨折,我看到患者的手腕之后觉得有骨折,因为63岁女性,摔伤手部撑地之后出现腕关节疼痛活动受限非常的符合上面所说的受伤机制。拍个X光片子看一下就知道啦。
拍完X光片子就可以回来,不需要等结果,因为X光片不需要重建,直接电脑就可以看影像结果,不幸言中,真的骨折了。
就诊时不一定已出现肿胀。患肢既可出现明显的畸形(例如Colles骨折的经典“餐叉”畸形)(下图),也有可能外观正常(阿姨的手就没有明显的畸形)。
检查中应评估神经血管状态,包括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的运动以及感觉功能。应特别注意检查拇指和食指的感觉功能,因为急性正中神经压迫十分常见,尤其是严重移位的骨折。医生评估血液循环时应触诊桡动脉搏动,并检查甲床与指尖的毛细血管再充盈情况。(在接诊体格检查的那一刻在很短时间内就看了这么多的需要检查的东西,医生的体格检查真的非常的重要的。)
必须在触诊鼻烟窝时将手腕向尺侧偏斜,以确定有无手舟骨骨折。伴随桡骨远端骨折的远端桡尺关节(distalradioulnarjoint,DRUJ)损伤很难在临床上评估。腕部尺侧疼痛和压痛可由DRUJ损伤或尺骨茎突损伤引起。
看了片子,发现是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同时伴随有尺骨茎突骨折。然后就打了局部浸润麻醉(视频1)做了手法牵引复位+石膏托固定制动(视频2),复查X光片见骨折对位对线良好。掌倾角(16°)跟尺偏角(21.5°)都恢复。
(视频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老爺保號一下子打进了血肿,复位时候一点不痛)
(视频2:跟强哥两个人对抗手法牵引复位,老爺保號,麻醉跟复位效果都挺好的)
(图片解说,左上为侧位可见背侧粉碎,复位前掌倾角为6.2°,右上为复位后16°。左下可见桡骨短缩,尺骨茎突骨折,右下见短缩及尺骨茎突骨折均复位。)
重要知识点解剖标志以及测量参数—医生必须准确评估标准X线片才能正确处理骨折。桡骨远端的X线评估包括正后前位和正侧位,常需斜位像补充。每种视图上都有一些有助于正确解读病情的重要标志及测量参数。
后前位X线片—PA位的标志包括桡骨茎突、尺骨茎突、DRUJ和桡腕关节(包括近端腕骨)。重要的影像学测量参数包括桡骨尺倾角、桡骨高度以及尺骨变异。
●桡骨尺倾角(影像1)是桡骨长轴的垂线和桡骨茎突远端点与中心参考点(centralreferencepoint,CRP)连线之间的夹角。CRP是桡骨远端掌尺角与背尺角连线的中点(影像2)。该角平均大小约为20°-25°,但略有性别差异,女性(24.7±2.5)°,男性(22.5±2.1)°。该角通常在桡骨远端骨折时变小。
(影像1)
侧位X线片—在正侧位片上(影像2),桡骨和尺骨的影像应该重叠,且豌豆骨的投影覆盖手舟骨远端。若豌豆骨位于手舟骨背侧,则患肢处于相对旋前位;若位于手舟骨掌侧,则患肢处于相对旋后位。正常情况下,月骨位于桡骨远端的陷窝中,且两者关节面的弯曲度应互相吻合。月骨的中心轴应与桡骨的中心轴在一条直线上。掌侧移位是桡腕关节不稳的征象。
侧位X线片上最重要的测量参数为掌倾角。AP间距可能也有帮助。
●掌倾角(影像2)是桡骨干纵轴垂线与桡骨掌侧缘顶点和背侧缘顶点间连线相交形成的角。标准X线侧位像上,正常掌倾角的平均值为(11.2±4.6)°,且无性别差异。骨折后掌倾角变小是日后发生疼痛和失能的危险因素。
(影像2)
分型根据关节受累情况,Frykman分型系统将桡骨远端骨折分为4大类。在每个大类中,编号为偶数的骨折伴有尺骨茎突骨折。Frykman分型如下:
●Ⅰ/Ⅱ型:完全关节外骨折;解剖复位后很少发生并发症(影像3)
(影像3)
●Ⅲ/Ⅳ型:骨折延伸至桡腕关节内(影像4)
(影像4)
●Ⅴ/Ⅵ型:骨折延伸至DRUJ内(影像5)
(影像5)
●Ⅶ/Ⅷ型:同时累及桡腕关节面和DRUJ关节面,且高度不稳定(影像6)
(影像6)
桡骨远端骨折也常称为Colles骨折和Smith骨折。Colles骨折涉及桡骨远端骨折块背侧移位(影像3);Smith骨折涉及桡骨远端骨折块掌侧移位。
麻醉技术血肿部位阻滞麻醉—复位桡骨远端移位性骨折时,无论是否联合全身阿片类药物,血肿部位阻滞一般都可充分镇痛。血肿部位阻滞安全且易于操作。超声引导可能会降低阻滞难度。
首先以抗菌溶液(如聚维酮碘)消毒骨折处及周围的皮肤。整个过程中都应保持无菌操作。然后用10mL注射器抽取5-8mL1%利多卡因(不含肾上腺素),并连接22G针头。医生一手在腕背部轻柔触诊,以确定骨折塌陷的位置,另一只手持注射器自腕背侧进针。X线片提供的的骨折特征和移位情况通常有助于确定血肿部位阻滞的最佳进针位点。针头直接进入骨折间隙。进针的同时应持续回抽,直至回抽出血液,以确认针尖进入骨折血肿。此时可将血液与利多卡因的混合物直接注入骨折部位。有些医生会在拔针之前会反复抽吸、再注入,以使麻醉药物扩散得更彻底。(我也喜欢这么干)
复位技术在助手的协助下,手法复位时也可不使用指套牵引。助手把持肘关节,实施反向牵引。医生一手旋后患者前臂,另一手及拇指对远端骨折块施以轴向牵引。之后可通过背向成角(即加重骨折的方向)来解除骨折块嵌塞。最后,旋前前臂和腕关节,并施以一定程度的尺侧推动,以矫正骨折的桡侧和背侧成角,完成复位。Colles骨折复位后头2周里的固定位置最好为:掌曲15°,尺偏10°-15°,并轻度旋前。
后续处理在伤后前几日里,患者应抬高患侧手臂,频繁冰敷骨折部位(但需保持夹板干燥),并开始锻炼肩关节以及手指的主动活动度;需要时可使用镇痛药物。患者可能需要使用阿片类药物,也可使用短疗程的非甾体类抗炎药。
患者的腕关节以及前臂应固定,直到影像学证据表明骨折愈合或骨折部位无压痛(一般为伤后4-6周)。此时患者可以使用腕部支具来替代石膏管。骨折通常需要6-8周才能完全愈合。
60岁以上患者应尽量缩短固定时间,以防出现固定后僵硬。依据骨折的稳定性,及早改用腕部夹板可能有所帮助。一项随机试验发现,与石膏相比,腕部夹板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加快了功能恢复。
证据尚不足以指导适合老年人群的骨折固定时间。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认为符合以下条件的老年人可在伤后2-3周拆除石膏,并更换为腕部夹板:
●桡骨远端关节外骨折
●极轻度的粉碎性骨折
●无需复位
●功能需求低
●摔倒或再损伤的风险低
然后给了一点止痛药,嘱托多活动手指头,伤后48小时内频繁的冰敷。今日复诊阿姨告诉我疼痛不明显,但是服用止痛药会有明显的胃部不适,就停用止痛药,继续给了抗骨质疏松治疗,希望以后能有好预后。期待……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