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家王国玮中医讲肥胖五成因附健

咨询白癜风专家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30704/4202044.html
白癜风诊疗康复 http://m.39.net/pf/a_5334051.html

呵护健康从这里开始

WeCareForYourHealth

关键词:肥胖

肥胖是现今社会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世卫组织年数据:全球平均每3个成年人就已经有1个人达到肥胖标准,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地增长着。

肥胖可不仅仅是多几斤肉这么简单,伴随它的而来健康问题才更让人担忧。从中医角度来说有很多疾病都可能导致肥胖,而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体的消化系统失调、循环系统紊乱,使正常的代谢功能受到影响而变胖。

还在为喝凉水都长肉而焦虑吗?!快来听听我们特邀中医名家、医院副院长王国玮教授从中医角度为您详细讲解肥胖的知识,更有健康减肥食谱送上哟~

今日专家

王国玮医生

北京港澳国际医务诊所

中医科会诊专家

名医世家九代传人

名医王鸿士教授之子

医院副院长

央视《健康之路》

BTV《养生堂》特聘专家

中医详解肥胖成因

中医认为,肥胖的形成与先天禀赋、过食肥甘、疏于劳作、七情过度、脾胃虚衰、痰饮水湿等有关。

1

先天禀赋

胖瘦受先天禀赋的影响十分明显。中医认为体质阴阳刚柔的差异,是由先天禀赋决定的。

2

饮食不节

它是肥胖形成的重要原因。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素问。奇病论》说:“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充分说明过食肥甘厚味?、酒醴茶汤、生冷瓜果均可导致精微物质过剩而引起肥胖。

**肥甘厚味,一般是指非常油腻、甜腻的精细食物或者味道浓厚的食物。这类食物脂肪和糖的含量都很高,容易造成肥胖。

3

脏腑失调

无论男女,随着年龄的增长,脾胃运化功能逐渐减退,对肥甘厚味的转化功能也逐渐减弱,再加上年高以后好静少动,形体遂渐渐肥胖。五谷入胃,需依靠脾胃的健运才能转化为精微物质,若脾胃虚损则运化失职,水谷肥甘之物无以化生气血精微,而转变为痰浊积聚体内,导致体态肥胖,故有“肥甘生痰”、“肥人多痰”之说。

4

痰湿

它与肥胖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中医说“肥人气虚生寒,寒生湿,湿生痰,……故肥人多寒湿。”肥胖人多食肥甘厚味,日久必致脾虚,脾虚不主运化,若再多饮酒醇,必然痰湿内生,湿浊积聚。

**痰湿,中医症名。指人的体质的一种症状,是脾功能失调后所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具有粘滞的特性。“痰”并非只指一般概念中的痰;“湿”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指空气潮湿、环境潮湿;内湿是指消化系统运作失宜,对水在体内的流动失控以致津液停聚,而使体内津液聚停而形成内湿。此种体质者多伴有脾胃功能失调、内分泌失调等。

5

好逸少劳

若过食肥甘,又疏于劳作运动,甚或久坐久卧,使体内营养精微不能消耗,日久必积聚而成肥脂。中医讲“久卧伤气,久坐伤肉。”气肉伤则脾虚,脾虚导致人体代谢失调,痰湿内聚发为肥胖,进一步说明四体不勤可发为肥胖。

从中医角度简单的了解肥胖形成的原因后,王院长也为我们推荐了两种健康减肥食谱,适合帮助两类常见肥胖类型的人群减轻体重。如何健康的边吃边减肥,继续往下看。

健康减肥食疗之方

1

痰湿内蕴型肥胖

这类型肥胖主要表现为平时吃的过多,尤其喜欢吃甘美肥腻食品。如糖、巧克力、肥肉及零食等。

中医认为肥甘厚味可以生热生痰,所以此类肥胖者还伴有腹胀、痰多、肢体沉重、乏力、怕热等。

饮食应少吃脂肪、热量高的食品,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品,如山药、莲子、冬瓜、大白菜、萝卜、脱脂牛奶、鱼等。

痰湿可选冬瓜或薏米食疗。冬瓜味甘,具有利水,化痰止渴,利尿消肿,清热祛暑的功效,配合薏米利水渗湿,健脾止泻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食两用方。

食疗:冬瓜薏米汤

材料:冬瓜一块,薏米一两,姜片适量,葱花少许。

做法:锅里加适量冷水,放入泡好的薏米,姜片,料酒,大火烧开后,改文火煮10分钟,之后加入冬瓜块,再煮8分钟,调入精盐,鸡精和少许胡椒粉,并撒上葱花即可。

2

气虚型肥胖

这类肥胖人士外形胖大,多因工作压力大,长期超负荷工作伤了人体正气,或饮食不节,过食甜食和油腻食物,使人体主管消化吸收的脾脏受伤。伴有气短懒言,动则大汗淋漓,怕冷乏力等。

此类肥胖人士食物应少吃甜食热量高的食物,如巧克力、糖、肥肉、狗肉、松花蛋等。多吃清淡易消化的冬瓜、山药、白菜、萝卜、绿叶菜、西瓜、梨等,食疗可选参芪蒸鸡,有益气健脾的功效。

食疗:参芪蒸鸡

用料:人参3克,黄芪30克,嫩鸡1只、清汤毫升

制法:鸡去毛洗净,入沸水锅焯至皮伸,用凉水冲洗沥干。人参、黄芪切段,置鸡腹内,葱、生姜切片。鸡放瓷碗内,入葱、姜、绍酒、清汤、食盐,用棉纸封口,上笼用大火蒸至沸后1.5—2小时,加胡椒粉调味,分2—3天食用。

如果肥胖已经影响了您的生活和健康,那就要考虑开始进行减肥治疗了。中医治疗肥胖需要医生辩证的来对待治疗,多采用中药口服、针灸、艾灸、埋线等方式,具有副作用少、疗效肯定等特点。

如果您对中医养生感兴趣,请继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guihuan.com/sbfz/64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