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生存的世界,科技越来越发达,生活水平提高了,而慢性病患者人数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那么常见慢性病的检查项目都有哪些呢?这篇博文,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检查的方法原理,及标准值范围,这样即使居家,也可能对自己和家人情况做检测?
首先是三大常规检查,即血常规,大便常规和尿常规;
随着检验医学的不断发展,及临床医学的深入,三大常规检查已远远不能涵盖已出现的各种慢性病检查。所以,又出现了“三高”、“五高”甚至还有“八高”检查。
(图片源自网络)
一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是指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随着检验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现在的血常规检验是由机器检测完成的。血常规检查包括有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PLT)等,通常可分为三大系统,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看懂血常规第一步:我的指标在正常范围内吗?
看懂血常规第二步:那些项目都是些什么东西?
看懂血常规第三步:指标异常,可能暗示哪些潜在危险?
需要提醒的是,医学上用到的指标多数都是一个范围,而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这个范围称作这个检查指标的正常参考值。但是,有时候,可能有1%~5%的健康人是可以超出这个所谓的正常参考值的,在化验单上显示不正常的结果有可能实际上是正常的。而且,很多指标的数值是因人而异的,需要动态地检测。有可能有的指标和自己原来相比,已经出现变化,但是检测结果仍然在给出的正常范围,这样就发生了检查结果正常但是有可能已经发生问题。
血常规检查的常见血液疾病:缺铁性贫血缺、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白血病等等。除了查以上四种疾病外,还可能提示其他血液病,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同时血常规检查也是诊断许多感染性疾病的重要依据,如白细胞升高常提示细菌感染,白细胞和(或)血小板减少往往提示病毒感染。
二
尿常规检查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可通过尿的颜色来做个自我检测;如果情况严重或身体不适,医院做个尿常规化验,会更专业。尿常规化验单上的指标包括:酸碱度(pH)、尿比重(SG)、尿胆原(URO)、隐血(BLD)、白细胞(WBC)、尿蛋白(PRO)、尿糖(GLU)、胆红素(BIL)、酮体(KET)、尿红细胞(RBC)、尿液颜色(COL)。
我们看看几个重点项目:
(1)尿蛋白
在尿常规项目中,尿蛋白与隐血在尿常规化验中占据绝对的意义,当尿蛋白与隐血出现+、+++、++++的情况时,多数情况下说明肾脏已经发生损伤,需积极及时治疗,以免小病发展到大病,直至到尿毒症。
尿蛋白:有一些是生理性的蛋白尿,但是出现“+”多数意味着肾脏或者全身疾病引起的异常,您需要做两件事:第一,做24小时蛋白定量检查;第二,找肾脏内科大夫。
生理性蛋白尿
功能件蛋白尿:剧烈运动、高热、寒冷、神经紧张等引起的蛋白尿,蛋白定性一般不超过一个“+”,多由于肾缺血、肾血管痉挛或充血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加所致;
体位性蛋白尿:脊柱前凸或长时间站立时,在肾静脉受压导致肾静脉压升高.通过肾小球滤过的蛋白质吸收不良引起,体位性蛋白尿定性试验有时高达“++”,此种蛋白尿经卧床休息后可消失,多见与儿童和青年。部分病例是早期肾炎的反映;
摄食性蛋白尿:如注射小分子量蛋白质或一次食入大量蛋白质。
病理性蛋白尿:
小球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肾炎、糖尿病肾病等;
肾小管疾病:如活动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重金属(汞、镉、铋。中毒及应用某些药物等;
肾脏病变同时累及肾小球和肾小管时,尿中低分子和高分子蛋白质均大量增多,是肾功能不全的指征,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等;
严重泌尿系感染、急性溶血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2)尿葡萄糖
尿葡萄糖:出现“+”首先要找内分泌大夫检测血糖;但也有部分人血糖正常仅尿糖异常,我们称为肾性糖尿或者应激性的糖尿。
生理性糖尿:生理性糖尿是由于肾小球滤过增加,肾小管相对吸收减少所致,见于一次摄人大量糖类,静脉注射葡萄糖、精神过度紧张、情绪激动、妊娠等。
病理性糖尿:①糖尿病。②肾性糖尿:见于家族性糖尿、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新生儿糖尿等。③其他: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肿瘤、颅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垂体瘤、急性心肌梗死等也可出现尿糖阳性.尿糖检测的假阳性或假阴性:尿液被强氧化剂、双氧水等污染时可产生尿糖假阳性c大量水杨酸盐、高比重尿、尿酮体mg/L或久置的标本可引起尿糖假阴性,应特别注意高浓度维生素C对葡萄糖造成的假阴性。
(3)尿结晶
尿结晶:严重的痛风、黄疸、草酸结石的病人可以见到,具体原因具体分析。
生理性结晶,如草酸钙、尿酸、磷酸铵结晶;病理性结晶,如胆红素结晶、胱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酪氨酸结晶、胆固醇结晶、放射性结晶、磺胺类药物结晶等。
自我简单检测:尿的颜色与健康的关系
无色透明:喝太多水了。对常人来说,完全无色透明的尿是不存在的,只是人看起来感觉没有颜色,但放在仪器下检查,都会有一定颜色。不过,水喝多了确实会造成尿颜色变淡,无需过多担心。
淡黄色:很正常,喝水量也很适宜。正常人的尿液颜色呈淡黄色,色素主要来自尿黄素及少量的尿胆素和尿红质,它们是机体新陈代谢的产物,这种颜色代表身体机能很正常。
亮黄色:很正常,别瞎想。这种说法还是很科学的,一般正常尿液就是浅黄色或者亮黄色。
深黄色:喝水少或肝脏问题。喝水少导致尿液中一些废物没有得到有效稀释,呈现深黄色。也可能是肝脏出现问题,导致胆红素升高。建议先观察一周左右,如果持续出现深黄色尿液,医院进行尿常规检查。
琥珀色或蜂蜜色:身体太缺水了,赶紧喝点儿水。蜂蜜色就是指尿液颜色比深黄色更深,与喝水少有一定关系,可以多喝点水来调节。如果长期出现此情况,建议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做专业检查。
糖浆状棕色:可能有肝脏疾病,或者严重脱水。当身体处于脱水状态,可能造成尿液呈粘状,如果尿液出现糖浆状棕色情况,医院检查,有可能患有肝脏疾病。
红色:肾脏疾病、肿瘤、尿路感染、前列腺出现问题的征兆,甚至可能是汞中毒。此说法有一定科学性。尿液呈现红色,是常见问题,在泌尿科接诊的病人中,有80%有尿红情况。其中,常见的尿道结石症状之一就是尿血,并多见于男性。当然,如果最近吃了火龙果,也会导致尿液呈现红色。
橘黄色:喝水太少、食物色素,或者是肝脏或胆管出问题。如果尿液中黄色还伴有橘色,可能是喝水太少引起,肝脏出现问题的机率更高。刘光瑞认为,橘黄色是肾液浓缩的后果,建议可先观察,晚上不要喝水,白天多喝水。
蓝色或绿色:罕见的遗传病会使尿液变成蓝色或绿色,也可能是一些特定的细菌感染尿路,还可能是食物色素,或药物反应。蓝色与绿色的尿液确实存在,但很少,一般是受到饮食影响,食物中的色素伴随尿液排出体外,也不排除病菌感染,建议尿液出现此类情况的人,观察3天后,如果情况还没改变,医院检查。
紫色:可能代表一种罕见的病——卟啉症。尿液有可能会出现紫色状态,因为尿液作为人体排泄物,可能受饮食方面影响,也可能因为药物反应,但目前还没有接到过此类患者,因为颜色比较特殊,建议尿液有此类颜色的人,医院检查。
泡沫多:饮食过于高蛋白,或者肝脏疾病,如果一直出现,医院。泡沫形成是因为尿液表面张力提高,同时与体内蛋白质偏多有关系,很有可能是肝脏出现问题。也有可能与前列腺分泌物有关系,分泌物中杂质比较多,导致出现泡沫,建议出现此类情况的人,先观察一周时间,如果持续出现,医院。
三
大便常规检查
便常规检查对于判断人体健康状况是必要的检查项目。
便常规检验可以了解消化道有无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及早发现胃肠炎、肝病,还可作为消化道肿瘤的诊断筛查。便常规化验包括检验粪便中有无红血球和白血球、细菌敏感试验、潜血试验(OB)以及查虫卵等,重点如下:
(1)痔疮是最常见的便血原因,表现为大便后滴血或者喷血,血液一般不与大便混合。直肠癌也可以出现便血,直肠癌好发于中老年人,血液与大便混合,还可以有脓液和粘液。黑色的柏油样大便,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在肠腔内停留的时间较长,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这种化合物使大便变黑,因形、色如柏油,故称为柏油样便。常见于上消化道出血,例如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胆道出血等等。
(2)大便里面有可能存在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等,肉眼看不见,需要借助显微镜,镜检大便,是检验科医生的工作之一。肿瘤细胞:大肠癌的患者,癌细胞有可能会发生坏死脱落,在大便里面,有可能会发现癌细胞。
(3)报告单上的符号代表什么?
“↑”代表该指标高于正常范围;
“↓”代表该指标低于正常范围;
“﹢”代表阳性;
“﹣”代表阴性;
“±”代表弱阳性;
“﹢”的多少代表数量上的变化,比如﹢、﹢﹢和﹢﹢﹢说明阳性的程度逐渐增强。
其次,还有“三高”检查;
“三高”是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的统称。一般要做哪些检查呢?
(图片源自网络)
血压监测:高血压患者除了需要长期服药药物控制血压水平外,还需要定期做好血压监测,了解患者病情的发展。
血糖检查:血糖检查主要针对高血糖患者,包括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方式。一般来说,只要不是重度高血糖,通过药物控制和生活调理是可以有效缓解病情的。
血脂检查:血脂检查只需要抽血化验即可。高血脂也是“三高”中最容易逆转的一类病症,和高血糖患者差不多,除了重度高血脂,大多数患者通过生活调理和适当的运动锻炼,即可逆转病情。
心血管检查:“三高”患者最容易得心血管疾病,所以一定要注意定期进行心血管检查,主要的检查方式有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心脏彩超等。
动脉硬化检测:“三高”患者血管老化会比一般人更快,容易出现斑块、血管狭窄、堵塞等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三高”患者还要注意进行动脉硬化检查。
颈动脉超声:颈动脉超声主要是针对脑血管疾病的检查方式,通过颈动脉超声可以直接观查到颈动脉壁内的情况,可以辅助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和斑块的性质。
三高,目前从主流的中西医学来看,都属确诊后无法根治的疾病,而替代医学在近20多年的临床医学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让绝大多数三高患者得以根治。尤其是替代医学里的营养医学、能量医学等,通过综合方案与治疗,先有效缓解病情,到彻底治愈。
最后,是“五高”“八高”检查.
(1),高尿酸成为第四高
高尿酸是人体内有一种叫做嘌呤的物质因代谢发生紊乱,致使血液中尿酸增多而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高尿酸血症(HUA)是指在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高于μmol/L,女性高于μmol/L,即称为高尿酸血症。
尿酸是人类嘌呤化合物的终末代谢产物。嘌呤代谢紊乱导致高尿酸血症。本病患病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遗传、性别、年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药物治疗和经济发展程度等有关。根据近年各地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的报道,目前中国约有高尿酸血症者1.2亿,约占总人口的10%,高发年龄为中老年男性和绝经后女性,但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增加50%的冠心病的死亡风险。
通常对于伴有痛风史的患者,血尿酸控制在00umol/L以下,才能保证痛风石的缓慢溶解。对于没有痛风石的患者,血尿酸应控制在umol/L以下,以避免痛风性关节炎的反复发作。针对难治性痛风患者,尿酸的控制更应严格保持在umol/L以下。由于血尿酸也有一定生理功能,故血尿酸并非越低越好,一般维持血尿酸不低于umol/L。
(2),痛风及高尿酸血症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常累及肾脏,引起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酸肾结石形成。本病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者少数由于酶缺陷引起,常伴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继发性者可由肾脏病、血液病及药物等多种原因引起。
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约为20∶1,女性很少发病,如有发生大多在经绝期后。国外报告不少病例有阳性家族史。痛风病程颇长,未累及肾脏者经过有效防治预后良好,但如防治不当,易导致关节畸形、肾结石、肾损害等严重后果。肾功能不全者预后较差。
(图片源自网络)
(3),第五高:高同型半胱氨酸
除了高尿酸血症增加50%的冠心病的死亡风险,研究还发现,高同型半胱氨酸是导致国缺血性脑卒中的“元凶”之一。因此,心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已由过去的“三高”,变为现在的“五高”。
大约60年前,对遗传性同型半胱氨酸尿症而死亡的儿童尸检,发现这些孩子的体内存在广泛的动脉血栓及动脉粥样硬化,提示同型半胱氨酸(Hcy)导致了动脉粥样硬化。
Hcy是一种含巯基的氨基酸,主要来源于饮食中的蛋氨酸(肉类、乳酪及其他蛋白质类食物),它是蛋氨酸和半胱氨酸代谢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中间产物,通过甲基化和转硫基途径进行代谢,维持着人体的甲基化和抗氧化两大功能,但本身并不参加蛋白质的合成。体内Hcy的浓度显示机体的化学状况是否正常,特别是B族的维生素营养状况、免疫系统功能和大脑情况。生物化学的研究认为Hcy升高影响半胱氨酸和赖氨酸的功能及结构,减弱动脉三个主要结构蛋白(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及多糖蛋白)的功能、抑制其生长。体内Hcy的浓度升高,可致体内甲基化和抗氧化的功能降低,几乎影响人体的各个器官。
现已证实,高Hcy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病相关。Hcy直接或间接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影响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增强血小板功能,促进血栓形成。因此,它直接或间接地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并发症、帕金森综合症、老年痴呆症、恶性肿瘤等50余种疾病有关。研究还发现,Hcy的数值是一个良好的风险预测指标:它能更准确的预测患心脏病或中风的危险,比基因更好地预测患老年痴呆症,可预测年长者的骨折风险,甚至告知你目前的衰老速度。
国际共识认定人体内的Hcy应该小于6.3μmol/L,超过这个值的人即会进入心脑血管事件高危区,达到或超过10μmol/L的人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达到正常人的2倍。数据显示,全球大约只有10%的人处于安全状态。
挪威卑尔根大学研究表明Hcy正常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下降80%、中风风险下降82%,老年痴呆风险下降50%、癌症风险下降33%。研究表明,中国75%的高血压患者是伴有Hcy升高的“H型高血压”,而H型高血压患者的心脏事件是单纯性高血压患者的5倍,是健康人的25-30倍,脑卒中风险达到健康人的12倍。《美国医学杂志》刊载了戴维·沃德主持研究的大型研究报告:体内Hcy水平与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之间呈因果关系。Hcy每升高5umol/L,脑卒中增加59%,而每降低3umol/L,可降低脑卒中风险约24%。日本的一项研究显示:Hcy>14umol/L,成倍增加早老性痴呆的发生。挪威的一项针对老年人群的研究揭示,Hcy每增加5umol/L,死亡率增加50%。
Hcy主要来自饮食中蛋氨酸,在体内代谢过程中,需要B族维生素,特别是叶酸的参与,因此,控制蛋氨酸的摄入,增加B组维生素或叶酸,可有效的降低Hcy的浓度。Hcy的升高影响动脉的结构蛋白,因此降低Hcy的浓度及修复受损的蛋白,是一个长期慢性的过程。许多研究发现,控制饮食及补充叶酸治疗后,虽在短时间内不能降低Hcy的水平,但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了1/4。
因此,建议每年体检的成年人都应筛查同型半胱氨酸,45岁以上、有高血压病史、有冠心病、卒中家族史、进食肉食较多者、服用各种蛋白粉制剂者,更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