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中
医
李宏伟主任医师教授
资深中医儿科专家
毕业于长春中医学院
留校从事教学、科研、医疗40余年
全国名老中医之一王烈教授的高徒
曾任吉林省中医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副理事长
在国家和省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编著儿科专著5部
擅长治疗
擅长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尤其对小儿哮喘、厌食、过敏性紫癜
抽动、多动症、秽语综合症、小儿肺病
小儿积食、心肌炎、小儿肾病
小儿尿路感染有独到之处,堪称吉林省一绝。
坐诊时间:周五周日上午
预约--
经常有家长问我,孩子不爱吃饭,身体很瘦弱,稍有不慎就感冒发烧,有没有什么保健方法可以强健孩子的脾胃呢?
中医常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指的就是足三里这个穴位。而所谓“不干”的状态,就是每天艾灸足三里一次,使其常常处于湿润的状态。足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为四总穴之一,可以健脾和胃、生发胃气、疏通经络。
现在很多成年人喜欢经常艾灸足三里来保健,但小孩就不能随便灸了,需要去找医生辩证治疗,有症则灸,无症不灸。
中医里,胃是六腑之一,满而不能实,胃实就是通常所说的积食,胃满就是我们所说的吃饱了。如果小孩积食了,饱滞腹胀,可以考虑艾灸足三里,如果只是胃满,就不能艾灸。
所以,我建议家长选择按摩足三里,来代替艾灸,这样既简单有效又相对安全,还能促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何乐而不为呢?
《四总穴歌》,里面有一句叫做“肚腹三里留。”意思是说,凡是肚子、腹部的病痛,都可以通过足三里穴来解决。从字面上可以这样理解,足三里的“里”通“理”,是调理的意思,所以“足三里”又可写作“足三理”。而“三理”分别指的是理上、理中、理下。
所以按摩时有个小诀窍,当孩子出现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揉足三里时要往上方使劲;当孩子的肚子中部不舒服时,就需要“理中”,只要垂直按压就可以;如果小腹疼痛或是胀满,就得在按揉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曾经有位母亲,平时喜欢学习中医,就用按摩足三里的方法治好了孩子总是肚子疼、消化不好的毛病。
正所谓“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中医认为,腹痛多半是因为气滞、血瘀、寒积或食滞,导致脏腑气机不畅,经脉气血运行受阻。而足阳明经多气多血,经常刺激足三里,可以达到重新分配人体气血的作用。这样一来,孩子的脏腑气机通畅了,肚子自然就不疼了。
现代医学也证明了,经常刺激足三里穴,孩子的食欲会越来越强,而且胃肠蠕动得更加有力而规律,消化酶的活力也大大提高,吃进去的食物更容易被消化吸收。
那么足三里这个穴位究竟怎么找呢?取穴时,让年龄小的孩子平躺在床上,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坐着,双腿稍微屈曲。然后家长把四指并拢,横放抵在孩子的膝盖髌骨外侧膝眼下,在小拇指下端与胫骨前缘的交点,向外一横指处,用力按压,如果感到明显的酸、麻、胀,就是足三里穴了。
家长可以一边给孩子讲故事,一边用拇指或中指,按揉足三里穴,最好让孩子感觉到局部皮肤微热。可以两只手分别、同时按摩两侧的足三里,也可以单侧按摩,每次5~10分钟,每天2~3次,便可以得到很好的保健效果。
名医传承
生联堂中医
李宏伟教授送给您:养育孩子有一句话叫“想要小儿安,常要三分饥和寒”,家长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孩子的身体就会比较好。很多家长爱孩子心切,唯恐孩子吃得少,营养跟不上,但事实上,孩子的很多病都是因为吃得过多,出现肠功能紊乱而导致便秘或者积食感冒甚至发烧,有的家长是先给孩子多吃,积了食又给孩子吃保和丸之类的消食药,却不知道这样其实是对孩子脾胃的二次伤害。另外,衣着过多的儿童经常患感冒咳嗽,而衣着单薄的儿童却很少患病,原因就在于他们已经获得对冷热空气变化的适应能力。所以,平时让儿童“常带三分寒”也是有益于增强抗病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