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孩子的权利社会的责任

疫苗预防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

人类发展历史就是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历史,人的一生也是同疾病作斗争的一生。运用人工免疫(预防接种)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是人类在同传染病作斗争中所取得的最为突出的成就。

通过接种牛痘,20世纪70年代在全球根除了天花。

年,我国所在WHO(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被证实为无脊髓灰质炎区。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年就避免了万因疫苗可预防疾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破伤风、白喉、流脑、乙脑、风疹、肺炎等严重传染病所导致的的死亡

和60万乙肝相关死亡(肝硬化、肝癌)。

我国实施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以来,5岁以下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已从原来的10%降低至1%以下。

麻疹、风疹、狂犬病等传染病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也通过接种疫苗达到消除标准。

这些成就和无数的科学证据,无不彰显了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相应传染病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手段。我们也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能够提供和使用种类如此齐全(即使是专业医生,也要经较长期限培训才能基本了解),质量如此优良(不良反应所带来的危害可以忽略不计)的疫苗时代,我们的生命由此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乙型肝炎

关键信息

?乙型肝炎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引起肝脏损害,造成急性和慢性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性比艾滋病病毒强50至倍

?病毒是通过接触受感染的血液或其他体液而传染,而不是日常接触

?儿童早期感染后,约25%在成年时会发展成为慢性感染,并可能最终死于肝癌或肝硬化

?乙型肝炎病毒对卫生工作者是一个重要的职业危害

?乙型肝炎可以通过安全、有效的疫苗来预防

现况

?中国估计有万人已经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

治疗

?对急性乙型肝炎没有特定的治疗。护理的目的是保持身体舒适和适当的营养平衡,包括对有呕吐和腹泻症状的患者补充水份

?慢性乙型肝炎可使用药物治疗,包括使用干扰素和抗病毒药物,这可以帮助一些病人。

治疗花费一年近万元,不是每个病人都能够负担

?肝硬化患者有时要接受肝移植,不是都能够成功

?肝癌几乎总是致命的,而且往往是在人们最具生产力以及承担着家庭责任的年龄发生

预防

?所有婴儿应接受乙型肝炎疫苗:这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根本措施

?根据现有的常规免疫程序,乙肝疫苗需要接种三剂,第一剂的疫苗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

?完成规定的疫苗接种后,95%以上的婴儿、儿童、青壮年都可产生保护性抗体。保护期至少持续20年,甚至是终生

?所有年龄低于18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以前未接种疫苗都应接种疫苗。9-年中国政府已经为所有15岁以下、既往未接种疫苗的儿童和青少年提供免费接种

?该疫苗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具有非常好的记录。自年以来,超过10亿剂乙肝疫苗,已经在全世界使用。在中国疫苗接种已将5岁以下儿童慢性感染的比例减少到1%以下

麻疹概要说明

关键信息

在麻疹疫苗问世前,四川省麻疹年平均发病数例,最高发病数高达例(年),年平均死亡数为例,年最高死亡人数达例(年)。

虽然现已有安全、经济、有效的疫苗可用,但麻疹仍然是导致儿童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8年,全球有人因麻疹死亡。几乎每天死亡例。

8年,因为接种麻疹疫苗使全球麻疹死亡人数与年相比下降了78%。

8年,全球大约83%的儿童在其一周岁以内通过常规卫生服务接种了一剂次的麻疹疫苗,而年为72%。

症状和体征

早期症状有高热、流涕、咳嗽、

眼结膜充血、流泪。几天后出疹,并持续5-6天后逐渐消退。在营养不良和缺乏卫生保健的人群中,至少10%的麻疹病人会死亡。

谁处于危险之中?

未接种疫苗的儿童是患麻疹及其并发症(包括死亡)的高危人群。任何没有免疫力的人(未接种疫苗或者既往未患过麻疹的人群)都能被感染。

传播

麻疹是高度传染性的病毒,通过咳嗽、喷嚏、与病人密切接触或直接接触感染鼻咽分泌物而传播。感染麻疹的病人在出疹开始的前后4天均可传播麻疹

预防

为儿童常规接种麻疹疫苗、结合人群强化免疫活动,是减少全球麻疹死亡的关键公共卫生策略。推荐接种两剂次麻疹或含麻疹成份疫苗,以确保免疫力

麻疹疫苗是安全、有效的疫苗。

流行性腮腺炎预防控制知识

关键信息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性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俗称“撑耳环”。

?由患者或隐性感染者的唾液或呼吸道分泌液经空气飞沫传播。

?腮腺肿胀前6天到腮腺肿胀消退时均具有传染性。

?5~15岁儿童发病最多,成人亦可发病。成人发病症状较重。

?症状可有发热、头痛和腮腺肿痛等。

?可并发脑膜炎、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腮腺炎病毒引发的脑炎约占病毒性脑炎中10%左右。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至出现症状前的

这一段时期)为14-25天,平均潜伏期为18天,一般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

?早期隔离患者直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为止。

?对和可疑患者有接触的小朋友,应观察21天。

?流行性腮腺炎可以通过安全、有效的疫苗来预防

治疗与预防

?本病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加强护理。

?室内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定期消毒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多参加锻炼,增强体质。

?接种腮腺炎疫苗产生保护性抗体是预防腮腺炎最方便、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若经济条件允许,优先使用MMR疫苗(麻疹、腮腺炎、风疹减毒活疫苗)。

脊髓灰质炎概要说明

关键信息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俗称为小儿麻痹、婴儿瘫)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通过受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经口腔进入肠道内繁殖。

?90%以上受感染的人没有症状,但能传染给他人。

?极少数感染者,病毒侵袭神经系统导致不可逆转的瘫痪。

?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大年龄组儿童以及成人也可发病。

治疗与预防

?治疗原则是减轻恐惧,减少骨骼畸形,预防及处理合并症,康复治疗。

?严防病从口入,坚持饭前便后洗手等习惯可以减少发病。

?接种疫苗是预防脊灰最方便、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

?可使用的疫苗有: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简称OPV;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

简称脊灰灭活疫苗或IPV(二类疫苗,家长需付费);百白破灭活脊髓灰质炎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简称,五联苗或DTaP-IPV/Hib疫苗(二类疫苗,家长需付费)

?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为一类疫苗,接种时不收取受种者任何费用。脊灰灭活疫苗、五联苗为二类疫苗,属于公民自愿接种的疫苗,接种需要付费。

?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俗称糖丸)后个别人有轻度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和皮疹,极罕见引起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病例(该类病例有可能导致终身残疾等严重后果)。这一概率约为0.71/万剂次。

?低体重儿、特别是家庭成员中有免疫缺陷者、自身免疫有缺陷者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患有肛周脓肿的儿童强烈建议使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以预防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病例(该类病例有可能导致终身残疾等严重)。

风疹概要说明

关键信息

?风疹俗称“风痧”,痧子等,是儿童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表现发热、出疹、淋巴结肿大和结膜炎,病程短。

?风疹病人、无症状带毒者和先天性风疹患者都是本病的传播源。

?风疹的潜伏期为14~21天。

?主要影响5岁以下儿童。大年龄组儿童以及成人也可发病。

?主要并发症:关节炎、关节痛以及脑炎。

?孕妇怀孕前3个月感染风疹可导致流产、死胎,婴儿出生低重低,先天性风疹综合征(CRS)发生,主要表现为先天性心脏病、失明、耳聋、智力迟钝等。耳聋、智力低下、运动失常等在1岁或几岁之后才被发现。

治疗与预防

?治疗原则是对症处理,预防及处理合并症,隔离至出疹后5天。

?控制和预防风疹的最有效措施是接种含风疹成份的疫苗,其预防效果可达90%。

?截至2年,个国家或地区已将风疹疫苗纳入常规免疫服务。

?我国规定8月龄儿童接种麻疹风疹二联疫苗(简称麻风疫苗)(疫苗供应不足时,接种麻疹疫苗)、18月龄儿童接种麻疹风疹腮腺炎疫苗(简称麻风腮疫功苗)(疫苗供应不足时,可能接种麻腮疫苗或麻疹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

?学校及幼托机构应加强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出现皮疹与发热时应及时就医。疫情发生期间应加强晨检,停收新生。

?孕妇怀孕前3个月一旦发生风疹感染,应考虑中止妊娠。

肺炎预防控制知识

关键信息

?肺炎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细菌性肺炎是最常见的肺炎。肺炎球菌疾病是成人和儿童发病和住院的重要原因。

?流感继发肺炎球菌肺炎是重要致死原因。历史数据证明:流感大流行的真正杀手——肺炎球菌!

?肺炎球菌所导致的严重疾病通常包括肺炎、脑膜炎、发热性菌血症;中耳炎、鼻窦炎、气管炎,这些是常见但临床表现并不是很严重的感染。

?肺炎球菌感染是儿童下呼吸道疾病的首因(占20.5%),也是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要病因。

?据统计,每年因流感可使肺炎球菌性疾病增加6-10%,而平均每个流感季节因流感可使肺炎球菌性疾病增加达12-20%。

?慢性病患者肺炎球菌性疾病风险和危害增加。糖尿病患者、慢性肺病患者及慢性心脏病患者的侵袭性肺炎球菌的发生风险分别增加6、7和10倍。

?吸烟者肺炎发病率更高。

治疗与预防

?肺炎球菌疾病的治疗以抗生素为主。但治疗肺炎球菌的抗生素敏感性下降很快,同时由于抗菌素及其他支持疗法的大量应用,绝大多数肺炎临床表现不再典型。

?预防措施包括: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保

暖,多参加锻炼,增强体质,接种疫苗等

?在幼儿中可能有效预防方法还包括在出生头几个月鼓励纯母乳喂养,锌元素的补充,以及减少室内空气污染。

?接种肺炎球菌、百日咳、流感、麻疹、b型流感嗜血杆菌等疫苗能显著降低肺炎发病率。

?肺炎球菌疫苗包括,3个月至5岁儿童可以使用的肺炎球菌结合疫苗(目前中国上市品种为PCV7)和2岁以上人群使用的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应当纳入儿童常规免疫。所有65岁及以上老人应常规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V23)。

?大于2岁已接种过7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PCV7)的健康儿童不推荐接种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V23);大于2岁的高危儿童在接种PCV7的基础上,或在不能获得PCV7时可接种PPV23:(1)2岁以上患镰状红细胞、解剖或功能性脾切除,免疫缺陷(包括先天性免疫缺陷、肾衰竭、肾病综合症,以及长期应用免疫免疫抑制治疗)或HIV感染儿童。(2)2岁以上患慢生疾病的儿童,如心脏病(尤其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和心力衰竭患儿)、肺疾病(除外哮喘、但包括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患儿)、脑脊液漏、糖尿病等。接种方法同上,但不推荐再次接种。另外,植入耳蜗的患儿也应考虑接种PPV23。

?7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能够降低年龄小于2岁的儿童全部肺炎住院的40%。迄今为止,7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已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应用。

?同时接种流感与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可以更有效降低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住院率和死亡率。

流脑预防控制知识

关键信息

?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表现为突然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有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流脑可能会对10%~20%的幸存者造成脑损伤、听力损失或学习障碍。脑膜炎球菌败血症不太常见,但属于脑膜炎球菌病的更为严重的形式(通常是致命的),其特点是出现出血性皮疹和快速发生循环衰竭

?脑膜炎球菌根据荚膜多糖特性至少有13个血清群。但大部分侵袭性疾病由A、B、C、Y、W血清群引起。

?传播途径是细菌通过呼吸道或者咽喉分泌物飞沫在人间传播。

?脑膜炎球菌通常寄居在人类鼻咽部而无症状,健康成年人的携带率为4~35%,特别是一些相对封闭的人群中(例如大学生和军队新兵)以及疾病流行时会更高。

?本病好发于冬春季,儿童为主。3月龄以上的婴儿即有发病者,6个月-2岁幼儿的发病率最高,以后逐渐下降。

预防与治疗

?脑膜炎球菌病可能会致命,应当始终将其

作为一个医疗紧急状况来看待。有医院或卫生中心。必须尽快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如果可以立即进行腰椎穿刺的话,最好在穿刺后开始治疗。如果在腰椎穿刺之前开始治疗,可能很难培养出脊髓液中的细菌并确诊。

?预防措施应以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包括:早期发现病人,进行隔离与治疗,注意室内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到公共场所、接种疫苗等。

?目前中国市场上用于预防脑膜炎球菌感染的疫苗有多糖疫苗和多糖结合疫苗2类,多糖疫苗有A群、A+C群、A+C+Y+W群3个品种,结合疫苗有A+C群流脑多糖结合疫苗。

?常规多糖疫苗对两岁以下儿童并无效果。但是A群流脑多糖疫苗可以诱导3月龄以上儿童产生诱导抗体反应,然而保护效果持续时间似乎较短,也无证据证实可明显减少脑膜炎球菌携带状态而有群体效果。

?流脑多糖结合疫苗属T细胞依赖抗原,能引起免疫系统对脑膜炎球菌做出更强烈和更持久的反应;预计它不仅为接种者提供较长期的保护,而且还对可能会接触脑膜炎的家人和其他人提供保护。

?目前尚没有对B群脑膜炎球菌有保护作用的疫苗。但美国研究显示,在美国,小于1岁的婴儿中,50%以上病例由血清群B引起的。

流感预防控制知识

关键信息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易感人群广,发病率高,流感病毒抗原易发生变异,易致暴发流行或大流行。

?全球每年约有5%—10%的成人以及20%—30%的儿童罹患流感。

?估计在8年,全球有万(95%置信区间49-百万)新发季节性流感病例;万(95%置信区间13-32百万)流感引起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其中有1-2百万的流感引起的重症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包括28,-,例死亡)。

?年的“西班牙流感”大流行最为严重,在全世界导致大约2千万-4千万人死亡。9年H1N1甲型流感持续了一年多,造成约1.85万人死亡,出现疫情的国家和地区达到了个。

?中国1-年流感监测表明:流感流行高峰在北方地区是12月或次年1月,南方地区是4、5、7、8月和11、12月。

流感的实际危险人群

?流感的危险人群包括接触流感病毒危险性增加的人群和易发展成为严重疾病者,即患病导致住院或死亡。前者人群包括卫生工作者,严重流感实际危险性人群包括孕妇、年龄5岁的儿童、老年人以及健康条件差的人群,例如HIV/AIDS感染者、气喘者以及慢性心脏或肺脏疾病患者等。

?未接种疫苗的医护人员的流感发生率是每个流行季节18.7%(95%置信区间16%-22%),其中约7.5%的人有症状。

流感疫苗应用及效果

?在工业化国家,如果流感疫苗的抗原和正在流行的流感病毒匹配良好,就能够保护70%~90%的健康成人免于出现临床疾病。对于没有居住在养老、护理机构的老年人,在流感流行季节,接种流感疫苗不仅能够减少25%~39%的住院人数,还可以使总死亡率降低39%~75%。

?对于住在护理机构的人群,流感疫苗接种能够减少大约50%的住院人数(所有原因引起的)、降低60%的肺炎发病风险以及减少68%的死亡(所有原因引起的)风险。

?年,世界卫生大会敦促各会员国通过流感疫苗接种政策来提高高危人群的接种率,目标设定为:老年人流感疫苗接种率在6年至少达到50%,在年达到75%。

?在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的流感疫苗覆盖率从年的30.1%(95%可信区间[CI]:28.8%~31.3%)上升至4年的70.00%(95%可信区间[CI]:68.0%~71.5%)。

?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种。

轮状病毒腹泻预防控制知识

关键信息

?3~5岁儿童几乎都感染过轮状病毒。

?轮状病毒是全球5岁以下儿童严重脱水性腹泻的主要原因。

?在低收入国家,初次感染者的年龄中位数是6~9月龄(80%为年龄1岁的婴儿)。而在高收入国家,初次感染者年龄可推迟到2~5岁,但大多数感染仍然发生在婴儿期(1岁的婴儿占65%)。

?根据34个国家监测报告,急性腹泻住院的婴儿病例,轮状病毒感染率平均为33%。

?在-年轮状病毒疫苗接种前,每年全世界有大于万儿童因轮状病毒感染而住院。来自WHO(世界卫生组织)6个地区和不同经济水平的35个医院医院报告的资料表明,在5岁儿童中因轮状病毒腹泻而入院平均为40%(范围为34%~45%)。

?轮状病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轮状病毒感染甚至在具有良好卫生状况的地区也会普遍发生,从而表明轮状病毒的高度传播能力。

?轮状病毒性疾病的临床表现是多样的,从短暂的稀便到严重腹泻,伴有呕吐引起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休克、死亡等。?轮状病毒性疾病大多数可完全恢复,但也可发生轮状病毒胃肠炎而导致死亡,主要发生在年龄≤1岁的儿童。

治疗与预防

?轮状病毒感染目前没有特异性治疗手段,与其他儿童腹泻一样,基础治疗是补液预防脱水;补锌可以降低腹泻的严重程度和缩短腹泻病程。腹泻期间的其他治疗措施包括继续进食,包括母乳喂养。

?轮状病毒在初次自然感染后,可对同血清型有一定保护作用。但很多研究事实表明,自然感染后,可发生多次重复感染,甚至可以达到10-15次。

?患过轮状病感染腹泻者,仍然需疫苗接种效果才好。

?WHO(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轮状病毒疫苗是减少轮状病毒所致严重腹泻、降低儿童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WHO(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所有国家均应在国家免疫规划中纳供婴儿使用的轮状病毒疫苗。

?在可能地条件下,应尽早为儿童接种轮状病毒疫苗。

?口服轮状减毒活疫苗属具有安全性好、免疫效果好的特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guihuan.com/sbzy/66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