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对慢性肾病的诊治
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等慢性肾系统疾病是世界上公认的难治之病。其病因、病理比较复杂。中医认为,肾内藏有元阴元阳,为水火之脏、其经脉络膀胱,与膀胱经互为表里,肾藏精,为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之源,为生命活动之根,故称为先天之本。肾主五液,以维持体内水液的平衡,肾主骨、生髓,以使骨坚齿固,脑充髓增,精力充沛;西医学所论的肾脏是泌尿系统的一个器官,它参与尿液的形成,并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维持电解质的平衡,同时具有内分泌的功能。因此,比较中西医对肾的不同认识,可以认为,西医肾的功能只是相当于中医肾的功能的一部分。中医认识的肾的功能很多,包括的内容复杂,产生的病也绝非简单地以虚实论之,必须从脉、舌、色、症上综合考虑。
目前西医学对慢性肾病主要认为:是双侧肾小球发生炎症性改变,本质上是免疫性疾病。从诊断上看,尿中有蛋白、管型、红白细胞、上皮细胞,血肌酐、尿素氮的升高,甚则发展到尿毒症阶段。慢性肾病的临床表现如何辩证是决定肾炎疗效的关键;中医辩证强调脉、舌、色、症相结合。例如:脉濡软,腰酸周身疲乏,舌苔白腻,此为郁气机不畅通无阻心烦梦多,小便短赤,此为热郁于内;舌绛且干,尖部起刺,此为热郁营分而阴分又伤心事舌胖质淡而尖部红绛,此为热郁湿阻等。如此复杂多端,必须强调辩证。在治疗上,强调热郁者清透明度湿郁者芳化;热郁阴伤者,一方面宣透,另一方面注意甘寒养阴湿热内蕴下焦,日久波及血分,注重清化湿热,凉血化瘀等。另外,慢性肾病从临床表现看,会出现一些虚弱症状,如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腰酸膝软等,这些虚弱性症状的出现往往人们把慢性病肾病看作肾虚的原因之一。但虚弱症状的出现并不等于其病的本质是虚。《内经》谓“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虚者责之,盛者责之”,就明确的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症状的出现都可能存在虚实两方面的原因。古人去“大实若赢状,至虚有盛候”,症状和病的本质存在着不一致性,因此,《内经》强调“治病必求其本”。临床上就需要通过对症状的全面辨析而求其病本。
根据脉、色、舌、症和病史对慢性肾病进行综合辨析可以发现,其一,从病史看,慢性肾病多由急性肾炎发展而来,病始于感受外邪,未得根治,病程中又常因感冒或感染而反复加重,可谓旧邪未除,新邪又至,日愈久,邪愈深,是邪实之为病;其二,从症状看,患者常见心急烦躁,夜寐梦多,便干溲赤,皮肤瘙痒等,皆是热盛之象;其三,从面色看,患者面色或白或黄或苍,必晦暗滞浊,日愈久,病愈重,色愈浊,是血分瘀滞络脉不和之象征性;其四,从舌象看,多见舌红且干,苔腻根厚,舌背络脉紫黑,正是热瘀营血之证实;其五,从脉象看,肾病之脉,或濡或滑或强或弱或细而必数,肯沉取有力,若病至尿毒症期,其六脉必弦滑洪数,愈按愈盛,更属邪蓄成毒象。脉症如此,何言其虚!再从西医学角度分析,慢性肾病患者尿中蛋和血球持续阳性,血肌酐和尿素氮上升,均可视为邪入营血的标志,至于肾脏微血管痉挛与堵塞,微循环障碍的形成,肾实质的炎症、肿胀、破损、硬化,甚至萎缩等病变,又无不与邪入营血络脉瘀有关。总之,慢性肾病的基本病机可定为风湿热邪深入营血,络脉瘀阻,其病属实非虚,多热多瘀。治疗大忌温补,当以凉血化瘀为基本治则,参以随证施治,方与病机相符。
慢性肾病的饮食和运动调养的重要性
由于肾炎表现为尿蛋白的丢失。因此,西医学强调补充蛋白质,要食用蛋白质、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中医则认为应该禁食一切辛辣香燥和富含脂肪、蛋白质之品,同时强调控制饮食量,以减轻肾脏的负担。另外加强锻炼,每日散步2小时左右,有利于肾脏排氮功能的恢复。事实证明,饮食禁忌和功能锻炼,在辅助药物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初心堂小助手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