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又称“膜性肾小球肾炎”,是一个病理学诊断名称。是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病理改变是以肾小球毛细血管襻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点,继之以基底膜弥散性增厚,但缺乏系膜内皮、上皮细胞增生、炎症细胞浸润。本病是一种针对正常肾小球上皮细胞膜上的抗原成分而产生的自身抗体介导的肾小球损害,并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根据其病变发展的程度分为四期,其分期与临床过程相符。
膜肾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膜性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儿童和青少年不常见,发病率在36—40岁,男性多于女性。据国外资料,膜性肾病占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主要原因,约占30%—50%,在国内发病率较低。本病起病隐匿,80%以上患者呈肾病综合征。临床观察和连续肾活检资料证明,本病是一个缓慢进展、相对良性的疾病,在临床上最常见形式是病情稳定,在数年之内无大变化。
中医病因病机
膜性肾病根据其高度水肿、大量蛋白尿等临床特征而言,可属中医“水肿”、“尿浊”、“虚劳”等范畴,其发生是由于正气亏虚、外邪侵袭或肌体脏腑功能失调,水液运化失常所导致。其病机表现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两虚为主,脾虚则水湿不运,肾虚不能蒸化津液,水湿内停,汽溢肌肤四肢而为水肿;脾虚失于升清,肾虚失于封藏,可致精微下泄而发生蛋白尿。故脾肾两虚既是其发病的直接机理,又贯系本病始终。据实则多表现为水湿、湿热、瘀血等病理实邪。此几类实邪既是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是促使病变加重、病程迁延及合并其它病症的重要因素。
临床表现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成人多见。发病高峰为36~40岁,男性多于女性,多隐匿起病。表现为逐渐加重的下肢浮肿。80%以上患者存在大量蛋白尿呈肾病综合征,20%患者表现为无症状性蛋白尿。约1/3患者可自行缓解。部分患者有持续性或间断性镜下血尿,一般无肉眼血尿。少数患者发病初期有高血压,随疾病的发展约半数患者发生高血压,早起肾功能多正常,发病数年后,25%的患者出现肾衰竭。
膜性肾病的治疗
1
中医治疗
中医根据辩证论治,大体分为几型,1.气虚瘀水交阻,治宜益气化瘀利水。2.气虚湿热蕴结,治宜清利湿热,益气活血3.阳虚湿浊内聚,治宜温阳活血,化湿降浊等。
2
西医治疗
应用ACEI和ARB类降压药控制血压,减少蛋白尿。应用降脂药物,如疗效不好采用免疫抑制治疗。如雷公藤多苷无效试用环孢素药等治疗,可加用百令或金水宝胶囊保护肾小管间质功能。
难点和关键膜性肾病表现为大量蛋白尿者,临床治疗效果不理想,单用糖皮质激素难以控制蛋白尿,需配合免疫抑制剂和中药治疗。中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适当加重活血药物的使用,尤其是虫类药物的使用能够控制病情。但疗程较长,不可急于求成。西药ACEI和ARB对减少蛋白尿,保护肾功能都有作用;在抗血小板凝聚方面,潘生丁也有呈改善,但有效剂量较大,需每天服用mg,对于此药有头痛等副作用的患者,需要缓慢增加剂量。
赵国强
中医主治医师
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医教学临床工作。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著名肾病专家吕宏生教授。擅长肾炎、肾病综合征、痛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胃炎、胃溃疡、结肠炎、便秘、复发性口腔溃疡、痔疮、糖尿病,出汗等内科杂病,以及痤疮、慢性荨麻疹、湿疹、银屑病、紫癜和各种皮炎的诊断和治疗。
坐诊时间:周一、三、五、六全天
预约-
(完)
仲华国医馆
始创于明末河南长岗镇,原称保元堂,创始人为轩辕黄帝后裔。唐贞观徙睢四十九世轩辕仲华先生为继承中华国医之瑰宝,年保元堂在郑州正式更名“仲华国医馆”,并成为河南首家规模化国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