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目一:概述一、概念 肾病综合征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临床证候群,以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不同程度的水肿为主要特征。 细目二:肾病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一、单纯型肾病诊断标准 应具备四大特征: 1.全身水肿。 2.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性在+++以上,24小时尿蛋白定量50mg/kg。 3.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儿童30g/L,婴儿25g/L。 4.高脂血症:血浆胆固醇儿童5.7mmol/L,婴儿5.2mmol/L。 其中以大量蛋白尿和低蛋白血症为必要条件。二、肾炎型肾病诊断标准 除单纯型肾病的四大特征外,还具有以下四项中之一项或多项。 1.明显血尿,尿中红细胞10个/HP(见于2周内3次离心尿标本)。 2.高血压持续或反复出现,学龄儿童血压/90mmHg(17.3/12kPa),学龄前儿童血压/80mmHg(16.0/10.7kPa),并排除激素所致者。 3.持续性氮质血症(血尿素氮10.7mmol/L),并排:除血容量不足所致者。 4.血总补体量(CH50)或血C3反复降低。细目三:病因病机一、肾病综合征病因 小儿禀赋不足,久病体虚,外邪入里,致肺脾肾三脏亏虚是发生本病的主要因素。外感、水湿、湿热、瘀血及湿浊是促进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环节,与肺脾肾脏虚弱之间互为因果。二、肾病综合征病机 若肺脾肾三脏气虚,卫外不固则易感受外邪,外邪进一步伤及肺脾肾,从而使水液代谢障碍出现水肿。水湿是贯穿于病程始终的病理产物,可以阻碍气机运行,又可伤阳、化热,使瘀血形成。其病情演变,多以肺肾气虚、脾肾阳虚为主,病久不愈或反复发作或长期使用激素者,可阳损及阴,肝失滋养,出现肝肾阴虚或气阴两虚之证。 肾病均以正气虚弱为本,邪实蕴郁为标,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证。细目四:辨证论治一、肺脾气虚证的证候、治法、主方及常用药物 证候全身浮肿,面目为著,小便减少,面白身重,气短乏力,纳呆便溏,自汗出,易感冒,或有上气喘息,咳嗽,舌淡胖,脉虚弱。 治法益气健脾,宣肺利水。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常用黄芪、白术、茯苓、泽泻、猪苓、车前子、桂枝、防己等。二、脾肾阳虚证的证候、治法、主方及常用药物 证候全身浮肿明显,按之深陷难起,腰腹下肢尤甚,面白无华,畏寒肢冷,神疲蜷卧,小便短少不利,可伴有胸水、腹水,纳少便溏,恶心呕吐,舌质淡胖或有齿印,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肾健脾,化气行水。 方药偏肾阳虚,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常用制附子、干姜、黄芪、茯苓、白术、桂枝、猪苓、泽泻等。偏脾阳虚,实脾饮加减。常用制附子、干姜、黄芪、茯苓、白术、草果、厚朴、木香等。三、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证候、治法、主方 (一)肝肾阴虚 证候浮肿或重或轻,头痛头晕,心烦躁扰,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或有面色潮红,目睹干涩或视物不清,痤疮,失眠多汗,舌红苔少,脉弦细数。(多见于素体阴虚,过用温燥或利尿过度,尤其大量使用激素) 治法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主方知柏地黄丸加减。 (二)气阴两虚(肾阴虚) 证候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汗出,易感冒或有浮肿,头晕耳鸣,口干咽燥或长期咽痛,咽部暗红,手足心热,舌质稍红,舌苔少,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阴,化湿清热。 主方六味地黄丸加黄芪。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