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症状
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到48小时可达高峰,升至39到41摄氏度,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而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童及成人常见严重的咽痛,吞咽困难,四肢肌痛,厌食乏力等,持续4到5天后,咽部出现灰色小丘疹,24小时发展为水泡和溃疡,经1到5天溃疡愈合,一般3天内退热,症状消失。本病有自限性,病程大约7天,预后良好。
发病原因及主要流行特征
肠道病毒(多为柯莎奇A组)感染引起,主要通过飞沫、唾液、及疱疹液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一般为3到6天,疱疹性咽峡炎感染性较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袭3到10岁儿童。一般病程4到6日,重者可至两周。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的异同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均为肠道病毒感染所致,有一些共同的临床特征和发病规律。但疱疹性咽峡炎病例症状主要为发热和口腔疱疹,手、足、臀等部位并无病变。
疱疹性咽峡炎的防控要点
主要采取病例隔离、消毒、宣传教育等措施。
(1)患儿隔离:对于诊断为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要隔离至症状消失后一周,在此期间医疗机构不得开具复课证明,以免造成扩散。
(2)通风消毒及晨检:加强通风消毒及晨检。
(3)班级停课:班级超过30%以上病例发病需停课。
(4)保持个人卫生:家长要注意保持孩子个人和室内的卫生,尽量不带孩子到嘈杂的公共场所。
(5)宣传教育:托幼机构及医疗机构需做好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最后提示您:疱疹性咽颊炎早期表现是发烧,只有等到嘴巴里起疱了才能确诊。建议家长,孩子刚开始发烧时,医院进行抽血检查。如果血象正常,暂时先在家观察,多给孩子喝些水。一旦发现孩子面色不好、精神萎靡,医院就诊。
家长一定要科学的做好前期预防工作,让孩子们平安、健康的度过疱疹性咽颊炎的高发期。
2、流行性感冒
由流感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末春初多发。
主要表现:起病急骤,突发高热(体温在数小时至24小时内升到高峰,39-40℃)伴有头痛、全身酸痛、乏力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预防措施:
接种流感疫苗。
室内经常开窗通风。
晨检和全日健康观察,重点检查有无发热、有呼吸道轻微症状的可疑儿童,早发现及时离园就医诊治。
流感流行季节不带儿童去拥挤的公共场所和正在患流感疾病者的家中。
3、肺炎
肺炎会引起咳嗽、呼吸短促、发烧、呼吸频率加快中的一种或是全部症状。一旦幼儿感冒得不到很好的控制,或是身体虚弱的幼儿都容易从感冒发展为肺炎。
幼儿园预防措施:
1、如果幼儿患感冒或者其他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时,尽量让他与其他孩子隔离,避免传染;
2、室内经常通风;
3、如有可能,让幼儿注射预防肺炎的疫苗,也是预防幼儿得肺炎的一种有效途径。
4、腮腺炎
腮腺炎病毒,通过飞沫、唾液呼吸道传播,以冬春季为流行高峰,感染后持续免疫
临床表现:腮腺肿胀及疼痛为特点的非化脓性炎症。
主要表现: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楚,表面发热不红,触之有弹性感,有疼痛和触痛。腮肿约3-5天达高峰,一般一周左右消退。
并发症:脑膜脑炎,耳聋,睾丸炎,卵巢炎。
治疗:
无特殊治疗药物,采取对症处理(降温:中药,板兰根,局部外敷;理疗:红外线。卧床休息,减少酸性剌激,多饮水)。
预防措施:
腮腺炎减毒活疫苗,目前应用的麻风腮三联疫苗接种。
应隔离至腮腺肿完全消失为止。
检疫3周(21天)
5、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极强的儿童期出疹性疾病,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通过接触或飞沫传播,发病高峰在冬春季节,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但以后可以发生带状疱疹(病毒隐藏在基底神经节)。
主要特点:皮肤皮疹、强烈瘙痒。
出疹顺序:分批出现疹子,首先出现在躯干,继而扩展至面部及四肢(四肢末端较少),呈向心性分布。
皮疹形状:先是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分批出现,同时存在各期皮疹。
并发症:继发细菌感染,脓疱疹,蜂窝组织炎,败血症、脑炎
治疗:休息,皮肤护理,药物:阿昔洛韦(早期有效)
预防措施:
水痘减毒活疫苗,可预防水痘、预防成人后带状疱疹(应急接种,暴露后3天内可预防,3天后接种可加重病情),应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
检疫3周(21天)。
6、猩红热
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冬春季多见,5-15岁为高发年龄,感染后可产生免疫,但因型别多,型间无交叉免疫,所以感染后有可能再次感染。
猩红热特点:主要特点:发热、皮疹
皮疹特点:弥漫性充血性粟粒疹,全身皮肤弥漫发红,有高出皮肤的点状红色皮疹,摸之有粗糙感,压之红色暂时消退数秒钟,出现苍白的手印。有痒感,皮疹间无正常皮肤。
猩红热皮疹特点:皮疹消退特征:3-5天后,按出疹顺序脱皮;
手足大片脱皮呈手套、袜套状;2~4周脱净,不留色素沉着。
面部潮红而无皮疹;咽炎(咽痛,咽部充血、化脓)草霉舌(舌乳头红)
并发症:继发急性肾小球肾炎或风湿热
预防措施:加强晨午检、室内通风、宣传教育
隔离:至症状消失后咽培养连续3次阴性或发病后7天,检疫期:7-12天
7、手足口病
多种人肠道病毒20余种,EV71、CA16为主要病原体
发病特点: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3岁以下小儿发病重,男童高于女童,4-9月多见。
主要表现:手足口等部位斑丘疹或疱疹
临床表现
1、一般病例表现潜伏期3~7天,急性起病,发热,1~2天内出现手、足、口、臀部的斑疹或疱疹。伴有上感样症状。
2、不像蚊子叮咬,不像药疹,不像水痘,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一周左右缓解、痊愈。
预防措施:
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目前无疫苗,加强晨午检、通风、洗手、玩具用品消毒,病程7-10天,症状彻底消失1周上幼儿园
8、麻疹
由麻疹病毒引起
传播途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飞沫传染,传染性极强。
传染源:患儿,从潜伏期至出疹后5天都具有传染性。一年四季发病,冬春季多。
典型麻疹临床特点:
潜伏期:6—18天(接种过麻疹疫苗或进行过被动免疫者,可延至3-4周)。
前驱期:3—4天,上呼吸道及眼结合膜炎表现(卡他症状):发热(38-C以上)、流涕、流泪、畏光、结膜充血、咽痛周身乏力轻咳。
麻疹特点:——麻疹黏膜斑,发热2-3天后,口腔内出现第二磨牙对应颊粘膜处1毫米灰白色小点,外周有红晕,以后迅速增多,范围增大,最具早期诊断价值。
出疹时间:发热3-4天;
出疹症状:发热、呼吸道症状达高峰;
出疹顺序: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部、颈部、躯干,最后达四肢、手掌和足底。
皮疹特点:淡红色斑丘疹,压之退色,疹间皮肤正常,继之转为暗红色,融合成片。
恢复期:3-4天后,按照出疹次序消褪,有色素沉着,糠麸状脱屑。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好转。7-10天痊愈。
重型麻疹:全身状况差、免疫力低下、继发感染者,全身中毒症状重,表现为中毒性麻疹、出血性麻疹、休克型麻疹。病情重,死亡率高。
麻疹预防: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隔离期:一般病人: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延长到10天
接触者:检疫3周,并给予被动免疫制剂。
接种疫苗:8个月,7岁。易感者在接触病人2天内接种疫苗,也有效。
体质差儿童接触病人,未接种疫苗,5天内注射丙种球蛋白,预防发病。
9、风疹
由风疹病毒引起,冬春季多见,6月~学龄期易感,尤其多见于1~5岁儿童,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人类是风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通过飞沫传播,在出疹前、中、后数天内传染性最强,鼻咽分泌物、血、粪、尿中都有病毒。由于广泛使用风疹疫苗,发病年龄提高。
风疹临床特点
风病程分三个阶段:
1、潜伏期10-21天;
2、发疹期:开始表现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发热、咳嗽、流涕、喷嚏、食欲不振,于发热1、2天内开始出疹,先从面部出疹,一天内迅速达全身,手脚心多不出疹,皮疹呈现浅红色充血性丘疹,伴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病程大约3天,烧退疹消,不脱屑不留色素沉着。
风疹临床特点,对症及抗病毒治疗,无特效药物。
预防措施:
1、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不确切,一般不用,如易感孕妇接触风疹后,又不愿或不能行治疗性流产者,则应立即注射丙种血清球蛋白20—30ml。
2、主动免疫:减毒风疹疫苗注射后可获终生免疫。一般用于儿童15个月至青春期之间,未孕妇女抗体阴性者而且保证3个月不怀孕者也可应用。
小儿如何预防呼吸道感染
1.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2.积极治疗疾病。如:营养不良、消化不良、佝偻病、贫血。
3.鼓励孩子多在户外活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
4.讲究卫生,适度增减衣物。
5.合理喂养,不偏食、不挑食。
6.避免到空气污浊的地方,避免被动吸烟。
7.注意与患病孩子隔离。
8.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
9.秋冬季尽量让孩子少去公共场所。
10.注意小儿居室通风,流感流行期可以用食醋蒸汽熏20分钟。
11.家族成员出现病毒感染者,应避免护理小儿。
北京到哪家治疗白癜风最好北京的白癜风哪个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