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分为2种,一种是在妊娠前就已经被确诊患上的糖尿病,在医学上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还有一种是在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有潜在糖耐量的减退,妊娠期的时候才发生或者被确诊的糖尿病,被称为“妊娠期糖尿病”。在我国大概每10个孕妇中就有一个“糖妈妈”,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糖妈妈”们作为糖尿病患者中的特殊群体,为何会得病,又该如何安全度过妊娠期、生育一个健康的宝宝呢?
36岁的张女士如愿怀上了二胎,最近却多了一件烦心事,她在孕24周时查出患上了妊娠期糖尿病,拿着检查结果,她半信半疑:我这么瘦,也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好端端的怎么会得上糖尿病?陪在一旁的妈妈也不以为然:“我怀你那会儿血糖也高,一生完就好了。你出生时足足8斤,胖乎乎的,可健康了。”妊娠期糖尿病究竟对妈妈和宝宝有什么影响?真的只是个过客,一生完宝宝就自愈了吗?
接诊她的中心产科主任王晓若说,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均有较大危害,必须引起重视。
对孕妈妈来说,它可导致妊娠高血压疾病、先兆子痫,甚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流产率、尿路感染的几率也比普通孕妇高很多,同时会导致羊水过多、产后出血、孕产妇死亡率增高等。对宝宝来说,它会导致流产、畸形儿、巨大胎儿的几率增加,并会影响胎儿肺部发育,易发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的远期危害也不容忽视,“糖妈妈”今后可能发展成2型糖尿病;糖尿病是常见的有遗传倾向的内分泌疾病,“糖妈妈”所生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患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几率要比普通孩子大。
王晓若说,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与孕妇年龄呈正比。如今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大量70后和80后计划生育二孩,而她们大多年龄在35岁以上,罹患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明显增加,做好妊娠期糖尿病的预防尤为重要。王主任提醒,有糖尿病家族史、多次妊娠史、年龄30岁以上、体重超标的高危人群应在孕早期进行血糖监测,所有的孕妇都须在怀孕24~28周时进行妊娠期糖尿病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及早治疗。
拒做糖妈妈有三招:均衡营养、适当锻炼、规范产检
孕妈妈们要少食多餐,以清淡、适口的饮食为主,在均衡营养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体重增加,避免营养过剩导致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几率提高。除了注意饮食,适当的运动和锻炼也能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同时,王主任强调,规范的产检是每一位孕妈妈都必须遵守的。产检是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最重要的防线,还可以及时检测到母婴的异常,一旦检出妊娠期糖尿病,可以尽早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的保障母婴健康。
得了妊娠期糖尿病先别慌,通过干预生活方式可使血糖达标
听完王晓若的详细解释,张女士很是心慌,王主任安慰她,大多数妊娠期糖尿病孕妇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即可使血糖达标,分娩后血糖也会逐渐恢复正常,有自愈的可能。
1.控制饮食。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饮食方案,合理安排餐次,尽量少吃多餐,避免食用含糖分过高的食物、饮料,多吃粗粮,如燕麦、荞麦,少喝白米粥等易吸收的食物,避免血糖波动。适当添加水果,选择糖分相对较低、纤维含量较多的蔬果如黄瓜、番茄、苹果等,多吃蔬菜,同时也要注意避免过分控制饮食使胎儿生长受限。
2.适量运动。“糖妈妈”要避免多睡少动,适当进行散步等户外运动。医院进行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并与医生一起制定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
3.药物治疗。如果经过严格的饮食管理和运动疗法,血糖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时,“糖妈妈”就应该接受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是人体正常存在的降糖激素,正确补充胰岛素不存在成瘾问题。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尽量不使用口服降糖药,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那么,得了妊娠期糖尿病是不是只能选择剖宫产了?还有没有顺产的可能?
王晓若说,糖尿病不是剖宫产的指征,除非妊娠期血糖控制不好、胎儿偏大、有母儿合并症等。如果母亲和孩子条件都比较好,是可以选择自然分娩的,但是需要提早制定分娩计划,产程中密切监测孕妇的血糖、宫缩、胎心变化,避免产程过长,增加酮症酸中毒、胎儿缺氧和感染的危险,分娩后,要重点防止新生儿出现低血糖。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