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肾功能的好坏,观察尿蛋白的情况,除了看尿液泡沫,还需要检查下尿常规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指标,更准确了解漏蛋白情况及肾功能是否稳定。既然尿蛋白对肾病的影响如此大,很多人就认为是不是尿蛋白降得越快对肾功能影响越小,肾脏损伤越少?抱着只要蛋白尿降得快,肾衰竭就追不上我的想法来进行治疗。但有时候结果却并不很好。那么,尿蛋白真的是降得越快越好吗?其实有利有弊。利处确实尿蛋白漏出的越少,对肾小球基底膜的损伤越少,受伤的肾小球越少,肾脏纤维化进程越慢,尿毒症风险越低。弊处在于,尿蛋白的发生是肾功能慢性损伤的结果,水平的高低是依托于肾功能的情况来看,单纯的降低指标,忽视肾脏本身的情况,一叶障目,反倒会耽误病情的治疗。降低尿蛋白水平除了快,还应保持稳定,降低复发率才是长期稳定肾功能的关键。关于蛋白尿,有2条建议不妨收好!尿蛋白不稳定,病理该诊断就要断多数肾病类型都有尿蛋白的症状,那究竟具体的是哪类病理类型,需要进一步的明确诊断。查出的病理结构不同,病灶不同,针对治疗的方法也有不同。有些患者尿蛋白反复治疗反复发生,但却不想做肾穿刺,怎么办?当然并不是所有尿蛋白的患者都要做肾穿刺。一般尿蛋白定量1g以下的患者,肾功能损伤本身轻微不会建议做。超过1g的病友,服用激素免疫等类药物后,蛋白尿降低明显,且对肾功能影响较小,也可以暂时不做肾穿刺。但如果出现大量蛋白尿(超过3.5g),且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后效果不明显,且出现多次反复的情况,为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则需要做肾穿刺或特定的指标检查,来明确病理,而不能干拖着。降蛋白,同样不能忽视系统治疗有时候尿蛋白持续降不下去,不单是尿蛋白的问题提,需要系统的控制。影响尿蛋白因素,除了肾功能的情况,还有高血压、感染、过度劳累、免疫力问题、高蛋白饮食等都会影响到尿蛋白的问题。所以降蛋白尿不能只盯着这一项指标,还要同时控制好其他指标及日常病情的管理,才能保持肾功能的长久稳定,尿蛋白稳定在较低水平。还有一方面是药物药效的发挥,对于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病,对激素反应不同,敏感的患者可能4-6周就能见效,也有的患者8-12周初见成效,长期坚持用药,降蛋白最终效果会更好,同时配合低蛋白饮食、重视免疫力的提升,尿蛋白大部分能稳定在1g甚至0.5g以下,肾功能也不会一直恶化下去。(注: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