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
(CongenitalNephroticSyndromeofFinnishType)
临床和病理特征
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是指出生时或出生后3个月内发生的肾病综合征,是一种以大量蛋白尿为主要的临床表现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肾病,多数患者在母体内已经出现蛋白尿,很少患儿超过1岁才出现临床表现。病人通常是因为肾病综合征严重的并发症而死亡,在治疗上可用药物或外科双肾切除方式来阻止大量蛋白丢失,从长远看,肾移植是唯一可挽救生命的治疗手段,但也有报道肾移植后蛋白尿复发率在24%-34%。
?大体及光镜形态:
大体切面布满小囊腔。光镜下肾小球可无明显病变,也可以出现轻重不等的系膜增生以及毛细血管内细胞增生,偶见新月体形成,但无明显坏死以及GBM的断裂。光镜下可观察到较多发育未成熟的肾小球,比例明显高于正常同龄人。近端肾小管呈囊性扩张,因此有微囊性肾病之称。随着疾病的进展可以出现肾小球节段性硬化及球性硬化,肾小管萎缩以及间质纤维化。
?免疫病理:
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染色阴性,免疫标记nephrin缺失,但并不是所有病例都出现完全缺失。
?电镜显微镜:
足突弥漫性融合、裂孔膜缺失。
病因/发病机制
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致病基因为NPHS1,改基因位于19q13.1,编码nephrin蛋白,改蛋白是位于足细胞裂孔隔膜的跨膜蛋白,是足突之间裂孔隔膜的重要组成成分,NPHS1基因突变可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从而引起大量蛋白尿。
鉴别诊断
形态学检查以及常规免疫病理检查结果不具有特异性,需要进行遗传学分析来确认诊断。免疫荧光和电镜检查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中缺乏免疫复合物沉积。由于该疾病通过遗传学分析确诊,得到基因检查结果后结合病史资料基本不存在需要鉴别的疾病,在等待遗传学分析结果之前,在发病年龄以及临床表现及病理形态上存在相似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疾病:
1、非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多在3个月至5岁起病,有典型肾病综合征临床表现,肾功能进行性降低,肾脏病理提示肾小球弥漫性系膜硬化或增生硬化,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激素治疗无效,发病后可迅速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肾移植术后极少复发;
2、早期的弥漫系膜硬化(DMS)包括PiersonSyndrome:由WT1、PCLE1或LAMB2基因突变;
3、微小病变性肾病(MCD):电镜下足突弥漫融合,nephrin染色未见缺失。
诊断要点
1、近端肾小管囊性扩张;
2、较多发育未成熟的肾小球,免疫球蛋白及补体阴性;
3、电镜下足突弥漫融合,裂孔膜缺失,未见电子致密物沉积。
(注:此病例由耿舰肾活检病理工作室江启峰医生整理,
文字内容主要参考AJKD肾脏病理图谱)
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可见近端小管微囊性扩张
(HE染色,红色箭头标记)
PASM显示胎儿外观(未成熟的)肾小球(红色箭头标记)
具有显着足细胞
电镜下可见足突广泛融合及微绒毛变
更多关于
“芬兰型先天性肾病综合征”
的数字化切片
???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