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奶奶突发心脏病没了呼吸,2岁孙子一

文丨星语沉迷

编辑丨星语沉迷

人到老年,都希望子孙承欢膝下,团团圆圆,安度晚年。

余奶奶也一样,她和老半高冲冲地从广东到北京与儿子一家欢度新年。

但没想到这一次,她差点栽倒在死神手上。

01

老奶奶叫余华芳,和老伴是地地道道的广东人。

他们有一对儿女,土生土长在广东,一家人欢聚一堂,最快乐不过。

但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和生活压力的加大。

儿子儿媳选择在北京工作生活,远离了自己的故乡,更远离了父母。

血脉溶于水,更溶于情。

儿子远走他乡,哪有父母不牵挂的理。

儿子林润中40多岁才喜得一子,高兴之时,却发现孩子不喜与人沟通,疑有自闭症。

曾经是幼儿园园长的余奶奶,生性善良。

多少活波可爱的孩子在她手上茁壮成长,她也希望自己的孙子能健康快乐。

考虑到晚辈人的工作压力,和不到三岁的孙子的病情。

余奶奶与老伴商量后,决定远赴北京,去看看儿子儿媳,更要看看她牵肠挂肚的孙子。

02

当母亲的女人是伟大的。

她不仅承担起生儿育女的责任,晚年的她还为孙子操碎了心。

老两口的到来,让儿子一家人欢喜不已。

余奶奶对儿媳视如己出,用儿媳的一句话诠释:婆婆对自己比对丈夫还要好。

一家人轮流,合力,用心地陪伴,指引孙子,一道道视频拍下了孙子玩耍,奔跑的景象,和家人们耐心,认真教他开口说话的温馨语句,让他逐渐学会张嘴,一字一句地叫奶奶,表达对奶奶的感情。

孙子有这样的迈进,是欢欣,是喜悦。

但是自闭症儿童康复之路是要循步渐进,需要时间修复。

也许南北气候差异大,特别是北国之冬,让南方的老人家难以适应。

余奶奶四次向儿子提出要回广东,但看到孙子,她又硬忍着留下来。

她对孙子的不舍,是发自内心的爱,就像母亲对儿子,没有最爱,只有更爱。

03

一天夜里,北京温度的骤变,让原本不习惯北京气候的余奶奶,身体起了不寻常的变化。

一阵天旋地转后,一口气接上不来,昏迷过去。

医院,儿子林润中用轮椅载着她进了急救室,余奶奶已经没了呼吸。

生死一线之际,医护人员立即将余奶奶抬至病床上,诊断为:急性心脏病。

因为余奶奶同时患有肾病糖尿病,为抢救需要,肾上腺素每相隔几分钟就得打一支。

几名医生立即对余奶奶进行心肺复苏。

一名医生按压余奶奶的胸部,一名按住头部,一名不断地拍打脚部,同时用专业的仪器给她吸痰。

紧急的抢救要消耗很大的体力,尽管几个医生轮流地给余奶奶进行胸外按压,但按压20分钟时,医生体力不支。

余奶奶的心跳和呼吸依然没有一点的起伏。

为了让病人保持持续的急救措施,医生们不得不给她换上按压板。

第一轮的抢救,效果不佳,医生把林润中叫至一旁,跟他说明:

胸外按压20分钟,病人还没有自动心律和呼吸,很大可能一去不回了。

医院常规的抢救,一般定在半小时,如半小时还没起色,会考虑放弃。

林润中有点失落,但又不想放弃,不是还有10分钟嘛!

他红着眼,强忍着泪,走回母亲身边,不停地向她喊:“妈妈,快醒,不要睡了!妈妈,快醒!”

旁边的老爸也一同地喊着。

亲人一遍又一遍地对余奶奶的呼唤,依然没能改变心跳监护仪上的一条条直线。

04

30分钟抢救的临界即将过去,老人的那条生命线依旧无半点起伏。

医生又把林润中拉到一旁,婉转地让医院,见老人最后一面。

林润中不甘心。

母亲千里迢迢从广东来到北京,他不要母亲在北京离他而去,他不要母亲再也回不到广东,他不要母亲连再说话的机会都没有。

那是生养他的母亲,对她的回报和孝顺,才刚刚开始,他不能失去。

那一刻,他只想着如何唤醒自己的母亲。

他拿出手机,打开2岁多儿子的视频,和老爸不断地对余华芳说:“快醒醒,孙子来看你了!”

他试图用儿子的声音,来唤醒沉睡的母亲。

他知道母亲最放不下就是孙子。

不是因为孙子,她不会到北京来;不是因为孙子,她早回广东。

她想看着孙子的病情一天天地变好,直至像正常的小孩一样,随意地说,开心地笑。

这个意外的举动,让周围的医护人员惊讶又感动。

他们看了林润中一眼,即使30分钟已过去,但他们仍然没有要松懈的意思。

林润中的孝意,让他们选择继续坚持。

05

孙子的影子,声音,如梦环绕,也许余奶奶只是睡着了。

医生拿着手电筒观察余奶奶的瞳孔已散大固定,立即又给她打上一支肾上腺素。

这时,孙子清晰的声音,一字一句地响起:

“奶奶-我-爱-你!”

一瞬间,生命在爱的漩涡里绽开了花。

心跳监护仪上的直线,突然有了上下震荡的起伏。

林润中兴奋地喊了一声:“有心跳了!”

医生也证实余华芳的瞳孔有反应。

她,奇迹般地复活了。

06

就在林润中为母亲失而复得地舒了一口气时,医生又告诉他一个坏消息。

由于余华芳停止心跳时间太长,大脑缺血缺氧,会对脑部造成损伤。

虽然活过来,但仍然命悬一线,建议转入重症监护室继续治疗。

林润中一下子变得沉默。

他希望母亲能活过来,可他没想到,将母亲从死神手里抢过来后,还有一系列复杂的治疗。

他清楚地意识到,母亲转入重症监护室,意味着将会产生一笔巨大的医药费用。

他犹豫了,医院,看着号码愣了半天,想拨打,却欲言又止。

他不敢想妻子知道母亲的情况,将会有怎样的反应。

担心着母亲的状况,他回到病床边。

医生见状,再次提醒林润中,余华芳不仅心脏方面有问题,还有可能出现肾功能衰竭,需要在重症监护室内,亚低温的下治疗,床旁的血液净化。费用至少先准备三万元。

年关已至,林润中手上的信用卡额度已花得差不多。

一下子要再拿出一大笔钱,对于自己这个普通老百姓来说,压力山大,脑子一片空白,不知如何是好。

苦恼中的林润中看向还没清醒过来的母亲,一咬牙决定先救母亲。

医院,沉重地拨通电话,心底的压力让他有点喘不过气来,把事情告诉了妻子。

回到母亲身边后,他似乎在等待着妻子到来的反应。

07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

每个有责任感的男人,都有着一份对家庭的牵挂和担忧。

何况是现在的林润中,面对母亲的病情,和儿子的不太健康,费用就像一只魔掌,把他的神经狠狠地拉紧。

当他听到重症病监护室的医生向他解释:心跳一度停止过,很大可能会造成各个系统和器官的损伤,重症室有一些支持器官运行的设备,能避免进一步恶化,促进好转。但综合余华芳的情况,费用不会低,治疗时间不确定,也不排除再次恶化。

很显明,母亲的治疗费用是一个无底洞。

面对医生,林润中将自己犹豫的原因吐了出来:

“我的儿子有点问题,疑似自闭症。我专职带娃,家里只有妻子一个人支起这个家!因为我有体力,可以带孩子到健康机构训练,训练费用一个月就要元。”

“这里一天就得1万!”

医生的话,差点让林润中崩溃。

原本经济条件很一般的家庭,儿子一直有问题,母亲突然病重,生活的压力让44岁的林润中潸然泪下。

如此的境地,让他不知所措。

08

妻子的电话响起了。

林润中跑出病房门口,一边告知母亲的情况,一边试探性地对妻子说:

“医生建议老妈进重症监护室,但里面治疗费用极高,估计至少10万元,而且不保证10多万花掉,是否有好转。”

“10万块可以接受!让老妈妈进去吧!”

妻子简单的两句话,给林润中莫大的动力。

他从妻子坚定的语气和态度中,看到了希望,妻子是他和这个家庭背后最大的后盾。

如果不是妻子表了态:你妈我妈都是自己的妈。林润中是不敢做出这样的决定。

09

在林润中妻子的眼里,钱不能看得太重,只有该不该花的道理。即使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也要努力而为。

妻子来到余华芳的身边,亲切地对她说:“妈,觉得怎样?医生说没问题的,放宽心!”

一直没对儿子作出痛苦反应的余华芳,听到儿媳的话,醒了过来,她握住儿媳的手,在她的手背上写下“难受”二字。

妻子安慰着老人,鼓励她一定要好好配合医生,调理好身体,一家人就可以开心地在一起。

明白了妻子的态度,看到老妈的苏醒,林润中终于吃下这天的第一口饭。

10

余华芳重病的消息被女儿知道,她马上从广东赶到北京。

给母亲加油,鼓励她要坚强,不要担心钱的问题,安心调养。

医生的努力,家人的支持,老人家的坚强意志,让重症监护室内的余华芳,几天后转到了普通病房,她的情况稳定了。

她是幸运的。

只因她太留恋这个世界,太牵挂家人。

当曾经的欢声笑语,喜乐哀愁,在耳边响起,她的心,被呼唤,她的情,被升华。

爱,像一个带着翅膀的天使,把她从死神的黑暗漩涡中夺走。

11

在这里,我们看到爱的传承,努力的结晶。

垂死的余华芳,给过儿女和孙子无限的爱。

儿子不甘心的举措,展现出对母亲浓烈的孝意,感染了周围人,让医护人员继续选择不放弃,坚持到最后。

那是一种感动的传递。

面对疾病和死亡,不畏缩不畏惧,哪怕战胜不了自然规律,也不能愧对每个生命的存在。

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妻子毫不犹豫的态度,凝聚了一股强大的洪荒之力,抵御所有的劫难。

林润中和余华芳,深深地感受到,被亲情环绕,被爱拥抱。

努力不一定能改变一切,但至少我们努力过,让此生不留遗憾。

而奇迹,只会在努力不懈,坚持不断的人身上绽放。

-EN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guihuan.com/sbfz/113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