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典型的特征是高血糖。此外,它还有个尤为特别的身份——肾脏“杀手”。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发合并症之一,长期血糖升高,会引起血管血液流通紊乱,引起全身的血流异常,从而影响到肾脏的供血情况,造成肾小球等肾细胞的缺血,引发损害,另外,肾脏会出现糖代谢紊乱,造成肾小球高滤过,促进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损害肾功能。据统计,大约有30%~40%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糖尿病肾病。患病超过十年的糖尿病患者,肾病发生率更高。发生肾损伤后血糖控制越差,则尿毒症风险越高。案例分析:想起之前接诊过的一位糖尿病肾病患者,年龄不大40多岁,但已经是十年的老糖友,同时还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相关性慢性病。首次发现肾病的端倪,是在19年初体检时,尿液检测显示异常。医院进一步检查后,发现尿蛋白2+,白蛋白尿31.1mg,吓坏了他。但当时说不是很严重,仅给他调整了控制血糖、血压的药物,并没有做肾脏相关的检查。这次来院检查,时隔上次检查已经大半年时间,有天他发现自己的双腿水肿了,还挺严重,而且近一段时间也没什么胃口,一劳累就恶心、想吐,医院来查。来院初次检查时,血压升高到/mmHg,空腹血糖8.2毫摩尔/升,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12.1毫摩尔/升,血糖完全失调。且24小时白蛋白定量达到mg,已转变为大量蛋白尿。进一步检查,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到60,已进展到肾功能不全。此外,这期间他排尿时发现尿液里一直有细小的泡沫,但却没放在心上。这就是肾脏出现损害发出的“报警信号”。经过一段时间治疗,采取了抑制炎症,同时修复肾小球的方法,控制住了蛋白尿的漏出,目前病情尚平稳,但仍需坚持服用降糖、降压药物,同时定期复查。糖尿病预防肾病,这2点不能忽视:定期查查尿肾脏是生成尿液的器官,尿液一旦出现问题,首先要考虑肾脏问题。肾病患者早期多数存在尿潜血、尿蛋白的症状,与其他类型肾病如肾炎、肾综类肾病不同的是,尿病肾病患者早期的典型症状是白蛋白尿。糖尿病检查24小时白蛋白尿超过mg则表明肾脏受损。对比其他类型肾病,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不超过1g,算是肾小球损坏比较轻的,但当糖尿病患者查出蛋白尿仅仅只有零点几克,则表明不仅仅是漏白蛋白那么简单,肾脏明显受损,相对应的肾病可能已到4期。所以别觉得,尿蛋白2+,白蛋白尿超标一点就不重视。蛋白尿既是反应肾功能情况的重要指标,也是加速肾衰竭的因素之一,影响着病情的预后,超过5年病史的糖尿病病友,就需要每年至少一次尿常规、血常规、肾功能的检查。10年以上患者,需要每半年查一次。防防并发症加速糖尿病肾病发生的因素中,血糖高是祸首,高血压与蛋白尿则是“帮凶”。长期高血压同样会造成血流异常,引发肾小球动脉高压,同时蛋白漏出更多,形成恶性循环。此外,长期高血压、高血糖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眼部病变、神经系统性病变等并发症,也会加速肾衰竭的发生。因此糖尿病患者要预防肾病,避免尿毒症,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问题。(注:文章图片来源见水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