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糖尿病第一大国,糖尿病发病率高,但知晓率低,大众对糖尿病认识也还存在着很多误区。一、糖尿病的科普目标普及糖尿病科普知识,提高大众健康素养。提示健康人群提高糖尿病防治意识,倡导定期检测血糖水平;引导糖尿病高危人群和糖尿病前期人群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降低发病风险;指导糖尿病患者接受正规治疗,加强糖尿病综合管理,预防或延迟并发症的发生。
二、糖尿病的流行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中国大陆糖尿病患者总人数估计为1.亿。我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年为4.2%,年为9.7%,年为11.2%,且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达35.2%。这意味着我国有近一半成人血糖异常。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达标率都较低。
三、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出现糖尿病典型症状并符合以下任何一个条件的人,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1、一天中任一时间血糖≥11.1mmol/L;
2、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
四、糖尿病的分类
糖尿病可分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可以在任何年龄发生,但是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更常见。2型糖尿病是我国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约占所有糖尿病例的90%。
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并发症。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包括酮症酸中毒、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心脑血管疾病等。
五、做好个人健康管理,预防糖尿病
中国为期30年的大庆研究证实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并带来长期健康获益。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心理平衡、合理膳食,规律运动和戒烟限酒。
1.健康人群应了解糖尿病知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从40岁开始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健康生活方式建议:合理膳食(多食用全麦谷物、豆类、水果和蔬菜,实现足够的膳食纤维摄入量;减少红肉摄入,减少添加糖的摄入)、规律运动(建议每周进行三到五天的体育运动,每次时间30-45分钟)、控制体重(体质指数BMI控制在24或以下,同时避免腹型肥胖)、减盐并戒烟限酒。
2.糖尿病高危人群宜及早开始定期检测血糖水平。
(1)在成年人(18岁)中,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为糖尿病高危人群:
①年龄≥40岁;②有糖尿病前期(IGT、IFG或两者同时存在)史;③超重(BMI≥24kg/m2)或肥胖(BMI≥28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④静坐生活方式;⑤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⑥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妇女;⑦高血压[收缩压≥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⑧血脂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0.91mmol/L和(或)甘油三酯(TG)≥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⑩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或伴有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征等);以及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药物治疗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
在上述各项中,糖尿病前期人群及中心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高危人群,其中IGT人群每年约有6%~10%的个体进展为2型糖尿病。
(2)儿童和青少年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义:
在儿童和青少年(≤18岁)中,超重(BMI相应年龄、性别的第85百分位)或肥胖(BMI相应年龄、性别的第95百分位)且合并下列任何一个危险因素者:①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②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征、高血压、血脂异常、PCOS、出生体重小于胎龄者);③母亲怀孕时有糖尿病史或被诊断为GDM。
糖尿病高危人群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即饮食控制和规律运动来降低发病风险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建议儿童和青少年高危人群每年定期检测血糖水平;40岁以上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如发生血糖异常,医院进行确诊,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六、糖尿病患者的综合治疗糖尿病患者应接受糖尿病相关教育,医院进行治疗,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并做好综合性自我管理。
1.糖尿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应该学习和综合运用糖尿病管理的五驾马车,包括:营养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健康教育和血糖监测。
2.糖尿病患者应知道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建议糖尿病患者定期监测血糖水平,每三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定期进行糖尿病并发症检查。
3.糖尿病患者应遵医嘱采取药物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物,GLP-1受体激动剂和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物的优势是简单方便;GLP-1受体激动剂的优势是可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胰岛素治疗是通过注射,给人体补充外源性胰岛素,对于控制血糖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非常重要。
4.糖尿病患者参照《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做到合理膳食: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全谷物、杂豆类占1/3;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适量,限制加工肉类;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清淡饮食,足量饮水,限制饮酒;定时定量,细嚼慢咽;进餐顺序宜为先吃蔬菜再吃肉类,最后吃主食;注重自我管理,定期接受个体化营养指导。
5.糖尿病患者应进行适度运动,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同时还有利于减轻体重,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选择有氧运动与间歇力量性训练相结合。运动强度应量身定制。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有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太极拳、广场舞等。运动时需防止低血糖的发生和跌倒摔伤。不建议老年患者参加剧烈运动。血糖控制极差且伴有急性并发症或严重慢性并发症时,不宜采取运动疗法。
6.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
(1)干预糖尿病前期。使用中药调理,可对血糖和血脂进行有效干预,可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
(2)治疗2型糖尿病伴肥胖者。在饮食和运动的基础上应用中医药治疗,可将血糖达标。
(3)对血糖控制良好但症状缓解不明显的患者进行治疗。有些经过综合治疗后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仍然存在一些症状,如口干、疲乏无力、体弱多汗等气阴两虚的表现,西医对此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这时可以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采用益气养阴、填补肝肾等治疗的方法,取得良好疗效。
(4)协助降低血糖,减少西药剂量。西药降糖的疗效肯定,但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有些患者为了将血糖达标,使用的西药剂量比较大,而长期大剂量地使用西药必然给身体带来一定的损害。这时如果加用中药治疗,可以逐渐减少西药的使用剂量,协助平稳降糖。
(5)预防和治疗早期慢性并发症。在血糖控制良好的基础上,配合中医辨证论治,可取得良好效果。临床证实,西药加中药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如采用补肾固摄、通腑泄浊等方法治疗,可以减少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采用补益肝肾、活血通脉等方法治疗,可以促进眼底出血、渗出的吸收,提高患者的视力;采用补益肝肾、舒筋通脉的方法治疗,能够明显缓解肢体凉、麻、痛的症状。
医
医师简介
王宝玉糖尿病科主任主治医师研究生学历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内分泌专业,发表学术论文数篇。擅长:甲状腺疾病、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中西医诊治。对痛风、肥胖症、骨质疏松症、内分泌性高血压、痤疮、更年期综合症等内分泌疾病有丰富临床经验。联系-
供稿:糖尿病科主任王宝玉编辑:韩旭审核:翟文功于飞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