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课儿童缺铁性贫血的防治10

介绍完筛查之后,我们来看“进一步评估”。

如果大家想跟其他参考资料交叉对比的话,请记住:这部分内容相当于国内教科书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什么叫“诊断”呢?简单来讲,诊断就是回答“是不是缺铁性贫血”。

有同学可能觉得奇怪:难道筛查发现贫血,还不能诊断缺铁性贫血吗?

这个问题在课的评论区做了解答,摘录如下:

问:是否可以认为血常规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值就是缺铁了?答:小朋友化验Hb低,应该“怀疑”缺铁性贫血。

“怀疑”两个字特地加上双引号,因为怀疑并不算确诊。

我们知道,缺铁性贫血的实验室筛查有两套方案,只做血常规属于保底方案。如果选用进阶方案会不会更好呢?

假如选用进阶方案(血常规+血清铁蛋白),刚好碰到Hb、血清铁蛋白双双降低,这样的筛查结果可以直接诊断缺铁性贫血。

只是血清铁蛋白的干扰因素太多,在筛查阶段一步到位诊断缺铁性贫血,这样的病例其实并不多见。

现实中与缺铁性贫血有关的筛查结果,最常见的情况是这两种:

1.血常规发现Hb降低,没有做血清铁蛋白。

2.血常规、血清铁蛋白都做了,发现Hb降低,但是血清铁蛋白正常甚至升高。

这两种情况都要求我们回答:小朋友的贫血是不是缺铁性贫血?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就叫“诊断”,也是未来几节课要讲的主题之一。

另一个主题是“鉴别诊断”。简单来讲,鉴别诊断就是回答“是不是别的贫血”。

第96课专门介绍过“鉴别诊断”,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深入阅读。

从概念上讲,“诊断”跟“鉴别诊断”是两个不同的流程;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两个过程通常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理解这个知识点可以防止误会——有时候我们去看病,明明医生亲口说怀疑是A疾病,开的检查却包含了B疾病相关的项目。这种有违常理的“骚操作”有可能就是为了鉴别诊断(排除B疾病)。

医疗是一项复杂服务,评价医疗质量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马上就要年,我们还没有发现简单、快捷的评价方法。如果大家担心主诊医生的方案不合理,应该另外找一位医生再次咨询。自己瞎猜,或者按常识推断,或者用某些自媒体传授的“识别技巧”,往往误事!

清楚基本概念之后,我们来看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怎么来做。按照课文的介绍主要是三大块内容:

A.病史

B.实验室检查

C.试验性补铁

今天我们先讲病史这块内容。在病史环节医生需要问清楚的核心问题分为两大类:

1.缺铁性贫血相关:饮食不当等等。

2.其它贫血相关:急性感染、慢性疾病、家族史等等。

第1类问题主要帮助我们“诊断”,第2类问题主要帮助我们“鉴别诊断”。

缺铁性贫血相关的病史我们在课有专题介绍,这里不再重复。重点介绍新知识——其它贫血相关的病史。

我们先来看急性感染。急性感染造成贫血,通常是以下三条机制中的一种(或者组合):

?各种病原体感染伴随炎症反应,炎症反应能够抑制红系造血。

?某些特殊病原体,比如B19病毒,直接损害骨髓的造血细胞。

?假如感染的治疗需要用到补液措施,补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短暂血液稀释(特别是静脉补液)。

急性感染可使Hb下降5~20g/L。跌去5g/L并不明显,但是跌去20g/L就相当瞩目了。

什么样的急性感染Hb跌得厉害,什么样的急性感染Hb不怎么下跌?我们还没有摸索出规律。需要注意的是轻微的急性感染,有时候Hb也能大跌20g/L,家长和医生都会虚惊一场。

幸好,大多数情况下急性感染造成的贫血是短暂的,随着感染恢复可以自行缓解。

另外,疫苗接种也可以理解为受控条件下的轻微感染(详情请阅好玩的疫苗原理)。

既然疫苗接种本质上也是感染,那么接种之后出现Hb短暂下降并不奇怪。

疫苗引发的感染持续时间并不长,造成的Hb短暂下降也比较容易恢复,对身体没有实质伤害。主要问题是影响Hb化验结果的判断。近期接种过疫苗应该主动向医生说明,供医生参考。

慢性疾病造成贫血的机制非常复杂,我就不再展开讲。但是,“慢性疾病可能造成贫血”这个知识点还是挺有用的:

场景1-儿童期的常见疾病大多是急性的,慢性病不算主流。如果有慢性疾病的话,看病的时候要主动告诉医生,特医院。

场景2-有些慢性疾病狡猾狡猾滴(隐匿),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看病的时候家长并未察觉,连医生都不可能立刻发现,只能先按缺铁性贫血安排治疗。隐匿疾病不除,补铁效果很差,所以,碰到补铁方案合理、家长执行到位,治疗效果却很差的情况,要特别警惕隐匿疾病(通常是隐匿的慢性疾病)!

为了提醒临床医生重视,我们特地给这种现象取个名字,叫做“难治性缺铁性贫血”。难治性缺铁性贫血往往是炎症性肠病、风湿性疾病、慢性感染等隐匿疾病的线索。

“难治性”一词是形容“缺铁性贫血”,并不是形容整个疾病。实际上,只要挖出幕后黑手(隐匿疾病),有针对性地治疗,往往可以恢复健康。为了避免家长误解为“没得医”,我个人更喜欢“铁剂抵抗性缺铁性贫血”这种提法。

家族史主要提供遗传性贫血性疾病方面的线索,遗传性贫血性疾病的典型例子就是地贫。

我们知道,贫血只是表面现象,贫血会不会遗传关键在于贫血的原因。所以,最有价值的家族史信息应该是“宝宝的XX亲属有贫血,已经确诊是XX病”。

如果只知道XX亲属有贫血,不知道ta得了什么病,这时候应该建议ta完善检查,明确病因。至少有两个好处:

第一个,成年人发生贫血往往是重大疾病的早期表现,值得追根溯源,有时候可以救命!亲属有贫血,但是不清楚得了什么病,劝ta完善检查也是在帮助ta。

第二个,成年人做检查要比小朋友方便,而且,大部分遗传性贫血性疾病在成年期表现得更典型,更容易诊断。

有时候我们接诊“不明原因贫血”患儿,如果怀疑罕见的遗传性贫血性疾病,我们通常先要求家长做检查,就是为了寻找家长身上有没有出现相应线索。必要时还要扩展到其他成年亲属。

招生启事:报名参加精讲班,为全家健康保驾护航。感兴趣的同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guihuan.com/sbfq/55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