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 http://www.t52mall.com/m/川报观察记者范芮菱石小宏在第3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为展现医生的风采,感谢医生的贡献,从8月6日起,由四川省卫健委宣传与健康促进处、四川日报全媒体联合主办,医联支持的“医患间的感人故事”有奖征文活动正式启动,截至目前,已经收到了众多投稿。医患之间到底有哪些感人故事?又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间?网友们对医护人员和患者有哪些想说的话?今日,川报观察记者从众多投稿作品中推出四篇赏文,它们分别讲述了一场让男孩重获“心”生手术、一次特殊时期的特殊陪伴、一段不寻常的“母子”情意和一篇抗疫日记。视频投稿:介入手术根治罕见先天性心脏病七岁男孩重获“心”生作者:医院03:17家住名山区的小余,不幸罹患先天性心脏病,一场疾病,让原本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父母离他而去,爷爷奶奶坚持就医。这是一段医生从死神手里拯救生命的故事。陪着你闾梦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年1月22日,离大年三十还有两天。一如平常早晨起床,洗漱,出门上班。不一样的是今天上班的地点是应急病房,路上有些紧张,有些忐忑,不知道有什么等着我,但想着上完这个班可以回家团年了又有了些安慰。医院,走进办公室,换衣,与昨日值班医生开始交接。每个病人的病情、治疗、注意事项逐一交接,期间开始不停歇的电话,这时陈红主任也来了,准备查房。第一次穿隔离服,一个字——闷,有点透不过气,告诉自己坚持,加油,里面的病人这时是很需要我们的。走进病房,开始询问病人情况,记录需要调整的治疗。查完房出来脱下隔离衣时,一身的汗水,头发都湿了,赶紧换了一身。此时通知准备收病人,一个,两个,三个,毫无预计的已是晚上。同时第4个病人来了,很疲惫,仍坚持一样的步骤进入病房。是一个本地老年女性(名字记不住了),我问她:“为什么会去武汉呢”?她说:“陪儿子看病”。我问:“那儿子现在在哪里呢”?她瞬间两眼含泪,“不知道”。“他们说我儿子也有这个病,把我们分开隔离起来了,我现在也不知道儿子在哪里,我儿子还有肾病,还要透析。”一边说着一边开始轻轻的哭泣。瞬间想起一句话,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在这个特殊时期,她自己已经生病了,可是自己的病情严不严重,能不能治好好像并不是她最关心的事情。她挚爱的亲人是否安好才是她最关心的。忍不住鼓励她,“不要担心,儿子那边也会有医护人员细心照顾的,你现在最重要的是积极配合我们的治疗,放松心态,乐观积极才会对病情有帮助,你早日康复才能尽早见到你儿子”。她点了点头,再没有哭泣。半夜,她儿子也送来我院。收治完她儿子后立即到她病房告诉她,“不要担心了,儿子就在你隔壁,他很好”。她憔悴的脸上终于微微笑了一下,说了一句“谢谢你了,医生你真好”。一句谢谢反而让我眼睛一红,是呀,在这特殊时期,除了病情上的治疗很重要,对病人的心里关心同样重要,第二天下班给家里打了电话,这个年我不能回来了,因为我要陪着他们。特殊的母亲杨子涵成都市双流区九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我来找我妈”。看似如此简单平常的一句话,却因为他变得格外特殊,医院的一切喧嚣划破。衣衫褴褛,口角流延,目光呆滞,五十岁左右的男子,是他能给到我的第一印象。疫情期间在院站分诊台的自己遇到了这样一位特殊的患者——10年前,一场意外降临于此男子,便被其缠绕一生。此后思想不受控制的他。其实内心深处亦万般无赖。本就失去了双亲的他,只剩他和他兄弟相依为命,然而就在去年,就连最亲的兄弟也离他而去。独居的他,只有他的侄儿偶尔晚上会去看看他,给予他粮食的帮助。即使他思想不清,但内心也能感受到这一切的一切。这才了解到一开始所谓的“妈”,医院管理特殊患者的付老师,也正当三十出头。不知何时起,付老师被他喊做“妈”——始终记得,医院大门口分诊台工作,付老师在对面办务工证明,他一如既往的来找“妈”,刚迈进入口处,“妈妈”一眼入帘,嘟囔道“我妈得那儿”,便欣慰地转身离开。想想,为何会叫付老师为“妈”而不是任何的一个她;为何时常有需要就来找“妈”;为何时常来院只为看一眼“妈”;甚至是只要是自己觉得很好很美医院分享给“妈妈”——忆往昔。付老师会每月带他打长效针剂,每个月都会关心慰问他的近期情况,平日里一有福利都会先想到他。或是电话告诉他,或是送到他的家里。像牙膏,牙刷,毛巾,等物资,看似简简单单每家每户都必备不可少的物资,可在他的内心却会是如同“大礼包”般,会带到如此不凡的温暖感受。还会悉心给他说到要换洗干净衣物,有时真的就像哄小孩似的……正是这样。所谓,在时间见证的一切之下。在他内心处已独留下付老师对他的所有关怀与温暖,真的就像自己的母亲一般,便因此对付老师赋予的这一特殊称呼。在内心深处或许他清晰这一切,或许他也想念母亲想念亲人,只是自己的精神层面被某种坏事物所牵绊,不会表达。付老师的到来真的就像是自己找到的依靠,找到的心灵港湾,“妈妈”不会给他异样的眼光,知道他只是“调皮的灵魂出了窍”而已。感谢,这世间处处充满阳光充满彩虹。医院不会让他孤孤单单……前线抗疫日志:给你的心上建一座温暖坚固的房子刘医院3月2日小雨来到武汉支援已经快20天了,我正亲眼见证着新冠肺炎疫情从危急转向平稳,每个人的脸上都慢慢洋溢着希望的喜悦。心理学中有个说法,重大灾难或者公共事件后期,当人们基本生理和安全的需求能够得到保障之后,人们的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会变得更加迫切。在我看来,每一位亲历疫情的人员都是英雄,他们面对巨大的波折变化,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压力,内心却依然顽强而坚韧。这几天,我接诊了很多的确诊患者,为他们受伤的心灵带去温暖。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70多岁罹患新冠肺炎的老阿姨。这位老阿姨本身患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呼吸道疾病,常年需要就医吃药。去年冬天,老阿姨的慢阻肺疾病再次发作,吃药也不见医院就诊。不幸的是,她在看病期间被传染上了新冠肺炎。由于合并有肺部疾病,加上对多种抗生素药物过敏,老阿姨的治愈之路更加曲折艰辛。两种疾病的症兆不同,治疗方案也不同,通常是治好了慢阻肺,新冠肺炎又加重了;新冠肺炎症状减轻后,慢阻肺的病症又出现了。反复几次后,老阿姨开始对治疗方案和用药产生质疑,每天就想让医生给自己用上最好的药物,对自己的病情也变得更加紧张焦虑,更为